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

感悟茶文化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课程目标

净:庄重的外表。首先是学生着装要朴素端庄,以棉麻类服饰为主,要求穿戴整齐,得体大方。其次是学生在泡茶时,焚香沐手,起庄重心,在选择茶具、茶叶、水温等环节都要准确、精心。从形象上的改变,驱动自己的恭敬之心。

静:恬淡的气质。茶艺讲究轻松静谧的氛围,在茶水的沉浮中,感受文化的博大,体验生命的恬淡。在环境的熏陶中,学生去除浮躁的心迹,让制茶、泡茶的流程凝聚心神,从繁杂中深化出内在的静气,安静而从容。

境:高尚的品位。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境界。通过看茶、泡茶、品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茶之艺、茶之品、茶之境,享受茶韵飘香的自然融合,感悟“和、静、怡、真”的茶之意味。

    课程内容

茶之源:教师以《茶经》作为茶艺文化授课的主要理论依据,并跟随茶圣陆羽的脚步,带领学生一同领略中国的茶文化,配合其他茶文化经典教科书,让学生系统了解茶叶的起源、生产、冲泡等,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茶之类:中国是最早将茶作为饮品而饮用的国家,悠久的“茶史”在中国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茶叶本身而言,具有纷繁复杂的种类,但根据茶之性,可以将其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黄茶、黑茶。教师通过讲授每一种茶的区分、辨别、生产过程、冲泡要求,让学生深入了解茶的分类。

茶之具:在茶艺形成初期,人们将制茶和饮茶时使用的器具统称为“茶具”。教师通过讲授茶具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茶具本身独特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展示茶具制作工艺的艺术化演进,进一步了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茶之味:通过对茶色、茶香、茶味的品析,教师以鉴赏的眼光与学生一起评判茶之优劣,以及制茶工艺和环境对茶本身的影响。同时,在品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如茶的思想,体会其味甘苦,但终能苦尽甘来的寓意。

茶之艺:茶艺的教授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会按茶性泡茶,根据不同茶类、老嫩程度、陈放年限决定用不同的水质、不同的器皿、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温度冲泡。

茶之诗:历朝历代收录了许多诗人关于说茶、赞茶、品茶的诗篇,教师通过整理搜集茶之诗,以“体例”进行划分,汇编成学生日常晨读、午诵的主要读本,在读诗、品诗、解诗过程中,学生对茶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

茶之道:茶艺、茶品、茶道归根结底是对一个人内在素养的修炼,教师要让学生从茶中感受那份独特而唯一的精神契合,静悟人生。

    课程实施

校内与校外相融合:首先,学校要开辟专门的茶文化学习专用教室,从环境的打造到设备的配置都具有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其次,学校在校外对接相应的茶室、茶吧、茶馆,通过实践基地挂牌,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园,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茶的魅力。最后,学校对接周边的茶场、茶园,为学生打开一片全新的习茶场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围绕“茶之源”“茶之类”“茶之具”“茶之诗”的课程教授内容,全面展开关于“茶”的理论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依托“茶之艺”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操作,深入感受“茶之味”和“茶之道”。

草根与大师相配合:授课教师邀请相关语文教师、美术教师、音乐教师共同协作,进行全面的“茶事”普及;邀请区域周围著名的茶艺师、茶园负责人作为专业导师,组织学生与他们进行不定期的对话交流,引导每个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能力,提高素养。

    课程评价

一次采焙经历:焙茶又称炒茶,即用温火烘茶,清除茶叶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藏贮存。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次走进茶场近距离炒茶的机会。通过在茶场就近的山头采茶、捡茶、晾茶、炒茶,每个学生都将亲身体验茶的制作过程,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独家味道”。

一场茶艺展示:通过展示各种茶叶冲泡技艺,学生科学艺术地呈现茶叶的泡饮过程。学校每学期组织一场校内的“茶香墨韵琴悠然”活动,集合茶艺表演、书法展示、古琴伴奏,让每个展示的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得到熏陶。

一张考级证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会根据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茶艺的掌握、辨茶的能力、品茶的水准等不同维度进行考级评定,鉴定级别分为初级、中级、高级,通过考级通关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性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07日第13版 


本文标题:感悟茶文化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教师心得体会”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