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 > >

学术丨杨国荣:中国哲学:内涵和走向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中国哲学内涵和走向

学术丨杨国荣:中国哲学:内涵和走向

作者简介丨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

原文载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5期。

摘要

以“性与天道”为总体上的指向,中国哲学既有哲学之为哲学的遍性品格,也包含其独特的形态。与中国哲学的这二重性相关联,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也关乎认同和承认两个层面。“认同”意味着肯定中国哲学与形态的哲学之间的关联性;“承认”则是对中国哲学之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和形态的肯定。与普遍性的品格和独特形态相联系的,是中国哲学所内含的既成性和生成性的统一,两者的关联既包含史和思之间的互动,也涉及哲学家视野和历史学家视野之间的关联。在中西哲学彼此相遇的背景下,如何对待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既涉及对以往哲学发展过程的解释和理解,也关乎哲学本身的发展,而中西哲学的关系背后则蕴含着世界哲学的视域。哲学衍化不仅涉及哲学之“流”,而且关乎现实之“源”,后者与哲学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作为中国哲学生成过程的延续,今天的哲学思考和建构同样与所处的时代无法分离。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这一问题既涉及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也关乎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延续。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概念出现之后,有关何为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如何衍化的讨论和辨析便随之展开,在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以上问题似乎依然需要继续思考。

一、中国哲学与哲学

谈到中国哲学,首先涉及“中国哲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当我们以“哲学”这一概念去规定“中国哲学”时,事实上已经把后者归入“哲学”这一大的家族。作为哲学的一种形态,中国哲学包含着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品格。从其最本源的意义看,哲学(Philosophy)表现为对智慧的追求,中国哲学在内在的层面同样也体现了哲学的这一规定,当然,在近代以前,中国哲学没有用Philosophy这样的概念来指称我们现在称为“哲学”的对象;但是从实质的方面来说,中国哲学一开始便表现出与广义哲学一致的理论关切。众所周知,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便以“性与天道”为总体上的指向。从实质内涵来看,“性与天道”的追问与智慧的追求具有相通性,两者都不限于特定的、经验性的视域,而是趋向于跨越经验的界限,从总体上去理解这个世界。可以看到,就本源的意义而言,中国哲学包含着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中国哲学所包含的普遍性品格,同时又通过独特的范畴、观念、概念表现出来。就“命”或“天命”这一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而言,一方面,它呈现为具有神秘形态的必然趋向,另一方面,它又与人的偶然遭遇联系在一起:荀子便以“节遇之谓命”来界定“命”。同时“命”又与人的努力、人的作用相对而言,表现为外在于人的必然力量。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即形成了“力”“命”之辩,后者所涉及的便是人的力量和外在天命之间的关系,在墨家、儒家那里都不难看到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力”“命”之辩在理论上所指向的,是人的自由和外在必然的关系,从哲学的视域看,其中包含“必然”“偶然”“自由”等哲学范畴。这些范畴无疑都包含普遍的哲学内涵,但这些普遍的哲学内涵如上所述又是通过“力”“命”等概念表现出来的,后者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在解释中国哲学中“命”这一概念时,如果完全忽略它所包含的普遍性内涵,那么这一概念就会显得玄之又玄、不可捉摸。但另一方面,以“命”这个独特的概念去表述普遍意义上的“必然”“偶然”等范畴,同时又体现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在其他哲学系统中,很少可以看到同一概念兼含“必然”“偶然”等意义,如果完全还原为通常所说的“必然”或“偶然”等范畴,则这一概念所表达的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也就失去了。这一事实从一个方面具体地表明,中国哲学既有中国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品格,也包含着其独特的形态。

与中国哲学的如上形态相关联,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关乎认同和承认两个层面。“认同”意味着肯定中国哲学与普遍形态的哲学之间的关联性和相通性,即确认中国哲学是哲学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而非将其完全隔绝于哲学领域之外。“承认”则是对中国哲学之为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和形态的肯定。从认同和承认这两个角度去理解中国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同时体现了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自信:如果不认同中国哲学是哲学,把中国哲学隔绝在哲学这个大家族之外,那么,这在逻辑上就意味着中国传统思想尚未达到哲学思维的层面,这显然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同样,完全否定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则意味着未能承认中国哲学自身的独特魅力,这也是自信阙如的表现。

二、既成性与生成性

与普遍性的品格和独特形态相联系的,是中国哲学所内含的既成性和生成性的统一。所谓“既成性”,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在历史上已取得或已经完成的形态,今天经常讨论的先秦哲学、两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等,都呈现为在历史上的既成形态。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哲学又具有生成性,即它不是一开始就已经存在的形态,而是在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生成、发展、演化、丰富的过程。历史中的哲学思想在成为特定的历史形态之前,首先是一种创造性的哲学理论,是一定时代的哲学家通过创造性的思考建构起来的理论系统,这一点也与中国哲学所具有的普遍的哲学品格相呼应。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等的代表性人物的思想系统现在固然被视为历史对象,但这些思想系统最初乃是作为理论形态而呈现,这样的理论生成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没有中断过:在前面提到的两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中,中国哲学都以新的理论形态出现,尽管这种建构通常通过解释以往哲学的方式展示出来,但这并不妨碍其中包含创造性的思想。哲学历史本身是哲学理论的一种延续,而哲学理论又以哲学历史的发展作为前提,这两者在历史上总是相融、交织在一起。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而言,哲学理论和哲学历史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不断生成的哲学理论在哲学历史长河中逐渐凝结为既成的形态,这在广义上表现为哲学的史和思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既成性和生成性之间的相关性,也可以看作是哲学的史和思两者之间的互动。


本文标题:学术丨杨国荣:中国哲学:内涵和走向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