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

作家张哲 杭州为何是现当代文学史的失踪者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是梦》内封图片,来自意大利摄影师阿德里亚诺·马达罗(Adriano Madaro),上世纪80年代,他在杭州拍摄这里的市民生活,拍下两个年轻人动人的瞬间。

《是梦》内封图片,来自意大利摄影师阿德里亚诺·马达罗(Adriano Madaro),上世纪80年代,他在杭州拍摄这里的市民生活,拍下两个年轻人动人的瞬间。

《是梦》

《是梦》

作者:张哲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0月

  本书讲述了杭州的一个家族的离合悲欢、往昔今日。故事以倒叙和正叙两个方向并行而驰,在现实和历史两个维度分别延展。

  在几年前的一个研讨会上,作家格非表达了他们这代作家的写作焦虑:写农村还是写城市?格非深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学生已经对农村写作几乎无法忍受了。

  《繁花》的出版部分缓解了这样的焦虑,同时也更加剧了作家们的焦虑。如果说《繁花》的写作被认为是城市文学典范的话,是否意味着这一在中国长期被压抑的题材类型有了复兴的迹象?《繁花》之后,我们如何书写城市?我们本就薄弱的城市书写是否已经被过于强大的上海叙事淹没了?80后杭州作家张哲的长篇小说新作《是梦》在上海之外,提供了一个城市书写的杭州范本。

  《是梦》讲的是1984年到2016年间一个杭州家族的故事,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书中许多故事来源于作者的亲朋好友,小说以这个家族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去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记忆。同时,除了家庭生命史,这个小说写的也是三十多年来的杭州城市变迁史。许多读者将之归为世情小说,并与金宇澄的《繁花》作对比,但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或许是,《是梦》是否在上海这片已经被过度开拓过的城市文学版图之外开辟出了新的城市文学经验。

  几乎没有重要的小说写杭州

  在与张哲谈到《是梦》时,他说,杭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接近于失踪的。

  张哲这番话需要从两个角度来解读。首先,杭州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缺席者?如果仅就杭州有没有被现当代作家书写这一点来说,这个命题显然是不成立的,尽管古典时代的杭州曾为无数文人墨客提供极其丰厚的审美数据库,但这个城市也不乏与现代作家间的互动。曹聚仁、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丰子恺、俞平伯、施蛰存、戴望舒等众多作家都写过关于杭州的诗文,但这些关于杭州的书写,有一个共性,就是普遍以散文、游记等形式呈现,而在虚构类的小说中,杭州的确是缺席的。同时,当代杭州更是如此,除了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几乎没有重要的小说作品书写杭州。

  第二个角度是,以城市文学的视角,当我们说一个城市是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的时候,我们是在说这个城市没有提供一种独特的文学经验。这里的问题还不在于很少有小说的故事背景设置在杭州这么简单,而在于背后有一个更大的关于城市文学的问题,所谓的城市文学不简单意味着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城市,而是说城市本身成为作家书写的对象。更进一步地说,城市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本身的特质有没有提供一种新的经验。比如,重庆山城、雾都的迷离和离奇使得张恨水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而上海则更无需多言,无数中国现代作家是通过上海获得现代性经验的。

  按照《文学中的城市》一书的作者、美国学者理查德·利罕的观点,城市和文学文本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构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那么,就前述文学作品来说,关于杭州的书写有没有丰富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呢?在当代文学视阈中,方方的武汉、金宇澄的上海都丰富过当代中国城市被文学想象的方式,但是杭州没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即便前面提到的诸多作家尽管都在自己的散文中书写过杭州,但那只能说是关于杭州的文学,张哲的这个判断无疑是敏锐的:这个城市当然一直在生产作家,但唯独一直没有属于这里的城市文学。

  “尽管城市文学在中国向来不够发达,但还是有许多作家在书写自己的城市,比如讲到武汉,可能想到池莉。讲到南京,从叶兆言、毕飞宇到葛亮。讲到苏州,则是苏童、陆文夫等。上海则更不用说,王安忆、卫慧、金宇澄乃至新近的张怡微、钱佳楠的笔下是各不相同的上海。但是,就杭州来说,很难想到一个特别有代表性的作家。”

  新的城市经验需要被书写“杭州风景看西湖,西湖风景看白堤,白堤风景看桃柳。现在变了这副样子,我是蛮肉痛的,实事求是说,宁可今朝没来,宁可没看到”,《是梦》里的一个老杭州面对被台风洗劫后大煞风景的西湖风光时感叹道。而对一个城市来说,比台风改变城市景观的力道更猛烈的是时间本身。面对这样的城市变迁,《是梦》的作者与笔下的人物更多的是氤氲不去的念旧,张哲管这种情绪叫“城愁”,区别于乡土背景里的“乡愁”。

  谈到今天的杭州,张哲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失落情绪,他认为这是一座失落之城:这个“失落”同时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做动词的“失落”,也就是丢失的意思,二是做形容词的“失落”,也就是低落的意思。虽然在旁观者看来,进入21世纪后,杭州的路越走越宽,从单纯的风景旅游城市变成往商业和科技甚至政治方向发展,它更现代、更具竞争力了,这应该让人高兴才对,有什么可失落的?“但是,得到一件东西的时候,你必然是交出了一些东西,必然是失去了一些东西,这毫无疑问。我这么说好像有点反现代化,事实上我完全不,我只是比一般人更念旧而已,一般人觉得这些东西失去就失去了,适应新的就好,我不会这么简单地去看这个问题。”

  评论家张定浩在《关于“城市小说”的札记》一文中给出过关于城市小说的若干定义,比如城市小说只能出自那些在某个城市长久生活过并且扎根于此的作者之手,城市小说要致力写出的不是某座城市,而是“我”的城市。按照张定浩的说法,金宇澄一开始并未有野心要特意书写上海,他没有企图去分析、展示、批判、建构乃至还原上海,没有企图将这座城市景观化或寓言化,他想写的仅仅是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属于这个城市的人和景象,他们像空气一样交织在记忆中,不能被忘却。在《繁花》里,上海无处不在。同样的,在《是梦》里,杭州无处不在。“我写的是我记忆中的杭州,而不是别人记忆中的或者现实中的杭州。所以它是且只能是一座主观的纸上城市。”


本文标题:作家张哲 杭州为何是现当代文学史的失踪者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