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政治 > 马克思主义 > >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摘要】探讨《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二者内在的关联,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意义重大。一是要从国际与国内双重视角来充分还原《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二是要充分认识到《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三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概况;四是驳斥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对当下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传播具有重大的价值启迪。

【关键词】《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

一、《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考察

(一)国际视角: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新青年》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当时的时代条件密切相关。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社会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师夷制夷”“中学西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国”等救国方案相继诞生,各阶级各派别运用各自的思想武器尝试完成救亡图存的重任,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的出路在何方?时代主题摆在世人的面前,考问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中国人。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科学社会主义的设想成为现实,也使得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全世界得以广泛传播,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尤其是为中国的救亡出路指明了新方向和提供了新路径。鉴于俄国的国情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相类似,俄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链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革命的主体力量是工人和农民,因此,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将革命主体力量调动起来为革命服务,最终夺取了革命胜利。而中国占全国大多数的农民自然成为革命的主体力量,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成为当时有志之士思考的重大问题。因此,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关注俄国革命成为当时报刊,特别是《新青年》承担起传播马克思主义角色的历史缘由。

(二)国内视角:《新青年》创刊主体的理论自觉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界,《新青年》从传播内容、传播人员等方面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最终转变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主要刊物。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之后,中国社会仍然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内忧外患仍是中国社会的常态。陈独秀逐渐认识到,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仅进行政治革命远远不够,思想革命才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关键。1915年,他创刊《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以新文化代替旧文化,批判封建礼教对民众的思想束缚,提倡塑造有个性的青年。因此《新青年》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甚高,极大推动了民众思想解放的进程。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其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开始引发国人关注。作为国内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将目光投向俄国,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在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后,他们逐渐认识到其蕴含的普遍真理,契合中国的国情,因此,除李大钊、陈独秀外,鲁迅、李达等大批马克思主义者相继加入到宣传马列学说队伍当中,以《新青年》杂志为载体,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从而实现了《新青年》肩负使命的历史性转变。

二、《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推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国内,引起先进知识分子的巨大反响,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俄国,关注其革命成功的思想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从1918年第五卷第五号开始,《新青年》逐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并率先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专门研究马克思列宁的著作文章,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如“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顾兆熊的《马克思学说》、凌霜的《马克思学说批评》等”[2]。鉴于中国国情的需要,进步分子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剩余价值说。多数文章是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解析剩余价值的内涵,并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孕育于生产环节、实现于流通环节,剖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机制,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毁灭的历史必然性,即各种资本家无限度地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最终在劳动者的反抗中走向灭亡。

二是唯物史观说。诸多文章归纳出了唯物史观的本质属性,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深刻揭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原理,此原理揭示了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的主线和规律。从社会制度变动层面来看,生产力是社会制度更替的决定因素,是决定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走向灭亡的决定力量。

三是阶级斗争说。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社会,如何实现救亡图存成为当时进步青年共同思考的问题。《新青年》诸多文章特别推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认为俄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阶级斗争,赢得无产阶级专政。同时,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一切过去社会斗争的本质,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等。

四是劳农专政说。《新青年》多篇文章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篇目,如《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的重要论述,来阐述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的结论。同时还将唯物史观说和阶级斗争说联系起来,指出阶级斗争与唯物史观的内在统一性,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二)介绍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状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俄国国情与中国国情相似,俄国革命取得了重大成功,自然将民众的目光引向苏俄,关注毗邻中国北方的大国。为此,《新青年》开设《俄罗斯研究》专栏,发表诸多真实反映苏俄革命成功经验和社会主义建设概况的文章,如第5卷第5号发表的《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一文,重点介绍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的概况,指出布尔什维克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指南的政党,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取得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胜利,是被压迫民族学习的榜样。“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4]此外,《新青年》还刊发了《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东方问题之题要》等文章,详细论述了东方落后被压迫民族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系统阐述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之间的关联,表明二者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各自为战,而是相辅相成、遥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联合、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

(三)驳斥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言论


本文标题:《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