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 > 人口问题 > >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拟承接约50万常住人口的疏解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原标题: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发布:承接中心城区约50万常住人口疏解

  文/王丰

  今天,《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正式对外发布,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由党中央、国务院审议批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根据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位于北京的通州区,规划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加上拓展区覆盖到通州区全域的906平方公里。首都北京的城市副中心,主要的功能体现在承接北京市级行政办公功能疏解、吸引中心城区商务服务功能转移,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北京城市副中心计划到2035年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的疏解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对中心城过于多的人口和功能的疏解,来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示范作用,目的就是要缓解中心城的城市病。

  据了解,规划明确了打造三个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未来将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此外,规划还明确了到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初步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彰显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的发展目标。

  优化空间布局,建设生态之城

  规划着重提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要建设成为一个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那么未来,这里将会形成一个怎样的空间布局、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

  根据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在空间布局上将打造“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所谓的一带是指,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划定长约23公里、面积约41平方公里的大运河沿岸空间管控区,打造凸显公共空间魅力的生态文明带。一轴是指,依托六环路建设功能融合活力地区,划定长约14公里、面积约27平方公里的六环路沿线空间管控区,打造缝合城市功能的创新发展轴。多组团是指,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这其中,以一带、一轴为统领,组织城市功能布局。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恽爽:比方说现在的一轴一带的交汇点,我们可能现在就希望它能够作为未来副中心一个特别重要的城市客厅和展示副中心城市风貌的一个聚集点。因为北侧有副中心站和新的市政府,南侧还有(城市)绿心和新的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新的建筑,这都是一些能够体现副中心新的城市风貌和特色的一些建筑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带一轴的交汇处,在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建设大尺度的城市森林公园,实现森林入城,全面提升生态效应。同时,还要在绿树掩映中高水平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现代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最具亮点的市民活动中心。

  传承历史文脉,建古今同辉人文城市

  规划中还明确提到了,要充分传承和发扬副中心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那么,未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如何贯通历史现状与未来呢?

  北京城市副中心坐落在北京通州区,这里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自古就是北京这座千年古城与外界联通的东大门。因此,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当中,更多地考虑到了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和北京建城传统,以及注重通州地域文脉的传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京杭大运河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通州这一段的大运河遗产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首先它是京城门户,而且是因为有了运河的千年流淌,文化、经济、水利、生态的脉络,萌发了通州这样一座城市的发展,所以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据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现存的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

  因此,在这次的规划当中特别明确提到,要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成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构建“一河三城、一道多点”的整体保护格局,重点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分类实施通州古城、路县故城、张家湾古镇三座古城保护,传承燕山南麓大道文化内涵,全面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这个文章还有得做,东边的通州(城市)副中心,还有六环(创新发展轴)、运河(生态文明带), 利用原来的基础把运河做完,把历史的东西交代一下,这还是一篇好文章。

  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和谐宜居城区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各类“大城市病”问题突出,是制约首都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而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将建成一个没有“城市病”的城区,为首都有效治理“城市病”做出示范。

  要治病,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规划提出,要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合理确定人口、用地、建设规模与结构。到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常住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30万以内,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以内。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立群:应该说这个0.9(万人/平方公里)比这个中心城区,特别是对核心区的这个人口指标降低了很多,我们跟国际上的一些城市,像巴黎、纽约还有东京这些城市都做了相应的比较研究,咱们现在确定的这个0.9(万人/平方公里)的这个城市密度,也比它们要稍微低一些。

  规划提出,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到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0%。此外,规划针对交通、职住平衡、环境、公共服务等热点问题做了重点安排。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在公共服务设施上,我们进一步强调民生、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公共设施配置的均衡性和高品质,在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方面结合我们的家园中心进行统筹的安排,构建了一刻钟的以家园中心为主的服务圈。

  在交通方面,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大幅提升绿色出行比例;在职住平衡方面,动态调节住房供给,促进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在环境治理方面,坚持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公共服务方面,以组团、家园为单位,提供均衡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

  将打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体系

  治理大城市病,交通的合理规划是不容忽视的。根据规划,将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建立一个不依赖小汽车就能便捷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到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将达80%。

  规划提出,在交通出行方面,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建立城市干道、街区道路两级路网体系,其中,街区道路比重达到总体的70%以上。按照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小汽车的次序分配街道空间。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在交通上,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推进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体系,也是进一步加强副中心及中心城区域的交通联系,完善和提升出行的品质和效率。

  规划提出,倡导绿色出行,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到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80%以上,内部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建立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


本文标题: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拟承接约50万常住人口的疏解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人口问题”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