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哲学 > 西方哲学 > >

【人物】冯俊:行求是路 讲中国事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人物】冯俊:行求是路 讲中国事

冯俊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哲学院院长等职。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中国古语“实事求是”作出新解说。实事求是,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哲学的核心思维。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中国古语“实事求是”作出新解说。实事求是,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哲学的核心思维。

位于北京北四环西路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楼前,“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厚重醒目。

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里,广场北端矗立着红色的标识性雕塑“人才树”,似草书写就的“走”字,它意味着行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这也是学院的办学要求。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57号,发端于延安“陕北公学”的中国人民大学,门口大石头上,刻写的校训———“实事求是”。

三个地方,似没有直接关联,却因为“实事求是”的追求,有了共同的思想线索。

三个地方,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冯俊30多年来学习工作的地方,从哲学钻研到大学教育,从对外交流到干部培训,从行政管理到党史研究……她们滋养着冯俊的学术生命,磨砺着他的思想能力,也拓展着他的视野经验,更是塑造了他“求是”奋进的品格与气质。

“求是”始于哲学

冯俊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哲学。

时间倒转22年。美丽的中世纪的校园,几百年不变的教堂钟声,环抱着牛津城的泰晤士河支流,古旧的布莱克威尔书店和博德利安图书馆,牛津的一切都让冯俊流连忘返,“但我更多是想起在牛津接触的人”。

1994年初,冯俊受国家公派,去牛津大学做一年的高级访问学者,他去听贝尔纳·威廉姆斯讲的伦理学和休谟道德心理学、安东尼·肯尼讲的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等名师课程,还与联系导师阿兰·蒙特费奥里先生建立了深厚情谊。

“阿兰·蒙特费奥里有多元文化视野,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还有广泛的国际交往。”冯俊说,他在牛津,经历了一次哲学理论的深度洗礼,也见识了哲学家应该具有的品质。

哲学,就是冯俊第一个真切的梦。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英山县,让已经历了回乡务农、到县供销社、县革委会财贸办公室工作的高中毕业生冯俊欣喜不已,当时的他是个热爱文学的青年,“还喜欢写点东西”,于是与几个“文艺青年”相约,一起参加了高考。不过在专业选择上,他倾向了哲学———

“当时文科学科没有现在丰富,法律、应用经济学之类的专业都很少,文史哲是显学。哲学是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奥秘的学问,总有一种不断去追问,不断去探索的精神”。

比较之下,冯俊更喜欢哲学。

接触了哲学,竟“一发不可收拾”。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马列理论师资班(现武汉大学马列学院),到武汉大学哲学系(现为哲学学院),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为哲学院)博士研究生连续10年求学,从马列理论到欧洲哲学史20余载的研究和教学漫长岁月,冯俊与哲学为伴。

“读武汉大学西方哲学专业研究生时,导师是陈修斋先生,他是国内非常著名的西方哲学专家。报到上学第一堂课,他就给我们讲了他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故事——当时国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哲学领域展开了一场很著名的关于唯心主义的大讨论和理论论战,他和他的老师、北大著名教授贺麟先生一起参与了这场论战。论战中,贺先生和他受到当时权威人士关锋的批判,之后马上就是反右和其他的政治运动,但贺先生和陈老师置个人安危荣辱于不顾,敢于坚持真理,不屈服于权威……”

谈到埋首20年坚持哲学研究的动力,冯俊分享了这个对他来说“里程碑式”的故事。

陈修斋先生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冯俊。他想,选择了哲学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研究哲学就应该有一种理论勇气,有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

20年间,冯俊沉湎于哲学王国的逻辑思辨中,哲学重理性、尚思辨、求知爱智的特点深深满足了冯俊的求知欲。

1989年,冯俊的博士论文《笛卡尔第一哲学研究》出版,也成为我国第一本系统地研究笛卡尔的专著;2007年出版《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冯俊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研究笛卡尔哲学专家。从笛卡尔出发,冯俊研究了整个法国近代哲学,出版了数本专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更成为国内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他还从英语和法语翻译了众多国外经典哲学著作。

不过,冯俊对于西方哲学的研究并不限于法国哲学,冯俊的作品也并不仅限于西方哲学。他陆续发表许多有关中国哲学、比较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章,例如“儒学的人文精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儒学因素”,“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西、马哲学的对话”等等。

“其实研究西方哲学的目的,并不是满足个人爱好,而是要从西方哲学的发展中总结出人类思维的教训和规律,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国的哲学。”冯俊认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中国哲学,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继承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

“学哲学、用哲学也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写下《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也有《论十大关系》等哲学篇章。邓小平同志开启的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哲学讨论开始的……”如今身在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冯俊也从党史角度,解读了“哲学之用”。“面向未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领导干部尤其要把哲学学好、用好,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用哲学来解决实际问题,迎接新挑战……”

哲学需要天赋,需要沉思,更需要坚韧的“求是”意志。冯俊在思维中找到乐趣,也潜移默化形成探究规律、追根求源的学习与工作态度。


本文标题:【人物】冯俊:行求是路 讲中国事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