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哲学 > 西方哲学 > >

华科教授邓晓芒:没有哲学思考,我的生命就没有了意义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1979年,邓晓芒考上武汉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师从陈修斋、杨祖陶。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主攻德国古典哲学,直至2009年离开武大,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至今。近40年的学术生涯,邓晓芒在康德哲学研究上成果颇丰,在学界内外享有盛誉。

《哲学起步》,是邓晓芒给华中科技大学法律系等非哲学专业本科生讲“哲学导论”课的录音整理。在邓晓芒看来,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西方哲学经典的解读、阐发,除了把自己的一些哲学思考顺便带出来,以及偶尔几篇纯哲学的文章发表外,很少有机会展开他自己的哲学思考。出版于1995年的《灵之舞》几乎是唯一例外,那时他试图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以一种体系化的方式进行一番哲学的清理。

由于长期从事一种“注经”的工作,有年轻朋友曾问邓晓芒何时把自己的哲学“正式”建立起来。他答,起码要六十岁以后,要看的书太多了,他还在经典的“围城”中艰难突围。康德“三大批判”的“句读”花了他10年,接着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句读”用了5年。能把自己哲学体系的导论部分完成也算不错,邓晓芒于是把这门给本科生上的课当作创作自己哲学的一桩重要工作来做。

从“认识你自己”开始哲学起步

许多人觉得哲学高深、难懂,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邓晓芒认为哲学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哲学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只是许多哲学问题与我们谋生不太相关,平时就放过去了。

学习哲学如何起步呢?邓晓芒认为,不仅仅是学习一些哲学基础知识,而是凭借已有的常识,运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生活中的经验,来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来触及人类世世代代所关注的问题,包括当今人类关注的问题。

当小孩第一次学会用“我”来说自己,并且能够正确使用它时,在他面前就升起了一道光。这道光就是智慧,也可以称之为“理性之光”,意味着智慧开悟了,这是最早的哲学智慧,这已经是哲学起步了。

邓晓芒说,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有一个神谕,叫“认识你自己”。我们每个人都要“认识我自己”,这就是最早的哲学素养。怎么认识自己呢?就要从“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入手。用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本质问题”“自我意识的本质问题”“自由的本质问题”。由此延伸出一系列哲学命题,如探讨人的本质问题,就要讨论“人类的起源、人的历史、人的精神”三个问题。

近些年“心灵鸡汤”流行,对此邓晓芒说,“心灵鸡汤”是指那些含有哲理的通俗话题,或者说哲学快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让你听了以后心里面特别舒坦。邓晓芒说,年轻人今天想要了解“自我意识”“做自己”等问题,可以多看哲学方面的书,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和文化也要关心,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多么博学多闻,而是真正用来思考人生问题,建立起自己丰富的个体人格结构。这往往是一个痛苦和孤独的过程,不像心灵鸡汤那么享受,但应该作为年轻人“成人”的必修功课。

访 谈

哲学书不必写得那么晦涩难懂

希望把青年学生引进哲学的大门

读+:您过去多出版哲学专著,这次为何出一本面向大众的哲学书?

邓晓芒:我历来有两种文字,一种是纯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像《思辨的张力》《康德哲学诸问题》,和各种哲学经典的逐句解读(句读)等等;另一种是普及性、通俗性的,这主要是一些讲演录,如《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康德哲学讲演录》《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等等,以及一些随笔集,如《徜徉在思想的密林里》《人论三题》等等,还有就是非常风行的、20多年来多家出版社接力棒式地出到了第四版的“文学与文化三论”套书,即《灵之舞》《人之镜》《灵魂之旅》,都是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特别是“文青”的。

现在这本《哲学起步》是根据给大一非哲学专业的本科生上的一门“哲学导论”课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当然要考虑到通俗性了,但又不单纯是一本“普及通俗哲学知识”的书。也就是说,不是通俗地解释现有哲学知识的书。

读+:出版《哲学起步》这本书,您的初衷是什么?

邓晓芒:《哲学起步》是一本具有创新性的地道的哲学书,虽然形式比较通俗。我以为哲学书不必写得那么晦涩难懂,但内容一定要有哲学深度。我的初衷就是借助于给本科生上“哲学导论”课的机会,为自己正在构思中的“自否定哲学”做一个引导,当然同时也把青年学生引进哲学的大门。书里提出的一些主要的哲学观点都不是已知的,而是包含有我独出机杼的见解,或者是对已知哲学观点的刷新,它可以看作我将要建立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导论”。

读+:为何您说您是苦命,干活要干到底?

邓晓芒:我说的所谓“苦命”当然是说笑话了。我丝毫没有觉得苦,就是当知青和搬运工时也没有觉得,因为我有件事情乐在其中。我在69岁出版了《哲学起步》,应该说目标有了初步的实现,今后要建构的是一个纯粹哲学体系。但在此之前,还要把手头一些事做完,比如现在正在努力赶工的《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句读》的整理。

更愿意通过写书或讲座

进入公众视野

读+:哲学家周国平出版的许多书,在解答当下人们的现实困惑和焦虑。哲学家陈嘉映去年接受一档网络视频节目访谈。您怎么看他们两人?

邓晓芒:周国平和陈嘉映都是我所敬重的很有成就的学者,当然各人表达思想的方式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我不太喜欢上电视和视频,曾婉拒过《百家讲坛》和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邀请。我觉得哲学这种东西只能是小众文化,而普及性达到媒体的程度,我的口才又不够,我更愿意通过写书或讲座,让有心人进入我所思考的问题中。

嘉映和我也是老相识了,但其实见面的时间不多,也没有深谈过,我觉得和他有种思想上的默契。君子之交淡如水,有时候并不需要什么“故事”,一句话的说话方式就可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他学术上做的是分析哲学中的日常语言学派或常识哲学,和我有些隔,但他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是翻译得极好的,很见功力。

读+:感觉近几年您通过媒体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少了,这是为什么?

邓晓芒:我对社会公共话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我一开始就不是把目标定在批评社会现象上。我的发言通常都着眼于人们在公共话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我要对这种思维方式中被遮蔽了的东西加以揭示,进行一些个案分析。近些年我的发声相对较少,甚至有媒体约我发声也被我谢绝。我的理由是“该说的已经说过了”,我不愿意老是重复。

读+:您鼓励今天有哲学爱好的小镇青年、农民工子弟继续自学哲学吗?


本文标题:华科教授邓晓芒:没有哲学思考,我的生命就没有了意义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