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演讲与口才 > 礼仪课堂 > >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454号(教育类146号)提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你们提出的《关于学校增加道德礼仪教材和课程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想政治等课程建设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教育部认真学习总书记批示精神,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有力举措,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努力提高德育实效性。

  一、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小学、初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进行教育;大学开设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注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教育。基本形成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2011年国家组织修订印发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底修订印发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小学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法治启蒙教育等为重点,如1至2年级要求学生“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等;3-6年级要求学生“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维护集体荣誉”“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等;初中道德与法治强调通过“认识自我”“心中有法”“自尊自强”“在集体中成长”“权利与义务”“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等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等品质,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有公共精神等,增强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内容的学习,以及“人们为什么有不同的价值观”等议题讨论,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同时,中小学语文、历史等各学科课程也发挥了重要的文明礼仪教育作用。如语文学习优秀的礼仪篇目,历史学习礼仪的历史故事,体育加强运动中应遵守的文明礼仪教育等。

  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上积极开设包括道德礼仪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加强相关课程建设。为此,重点建设了一批相关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初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了“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国学经典导论”等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认定了一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017年7月,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2018年1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正式推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了“中华古代礼仪文明”“德育原理”“现代礼仪”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慕课,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教育部印发系列文件,强化道德礼仪教育。如,2010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一〔2010〕7号),分学段对中小学生提出逐步提升文明礼貌教育要求,内容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等。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强调落实“思想品德修养”的人才培养要求,发布了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明确了各专业教育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关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不断改进大中小学德育课教学

  为充分发挥德育课独特的育人功能,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品德课教学工作,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品德课教学工作的意见》,要求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组织教学,不随意删减课标规定的教学要点,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系统完整,切实增强品德课的实效性。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鲜活、有吸引力,学生易学、爱学,增强时效性和新颖性。在教学方式方面,要研究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网络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品德课教学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注重知行合一,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注重自我教育,强化对学生品行学习的自我规划、自我观察和总结反思的指导,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由感知到认同、由认同到信仰的转变。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内容涵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个方面。

  为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2014年,根据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明确为主要评价内容。同时,改革高考内容和命题,突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求,各学科充分挖掘自身德育资源、育人优势,协调推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高考考试范围,发挥考试的育人作用。

  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从立体化教材体系、教学人才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等7方面,对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作出全面部署。在试行基础上,教育部2015年正式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等重点内容具化为核心指标、重点指标、基本指标等三大类共39项标准,推动各地各高校思政课建设规范化,为督导检查提供重要标准。各地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计划》《标准》关于“强化实践教学”的各项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扩大实践教学覆盖面,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锻炼,为理论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素材、新成果,较好地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与相互支撑。


本文标题: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454号(教育类146号)提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