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理学 > 地理地质 > >

地质人游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1、这是2012年在第12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期间乔秀夫老师送给我的那本《古地震论文集》

地质人游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2、这是论文集最后那篇北京西山野外考察纪实报道

地质人游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3、在论文集中有苏老师关于北京西山雾迷山组软沉积物变形的文章

地质人游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4、苏老师文章中的图5A庄户洼河床露头剖面及附近所见的液化底劈

地质人游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5、苏老师文章中的图5B位于庄户洼河床剖面北200m公路旁,形成底劈的主要为深色的硅质白云岩

地质人游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6、苏老师文章中的图 6庄户洼河床剖面上部液化底劈与液化脉

地质人游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7、苏老师文章中的图12,挤压应力近似对称状态下形成的直立板刺状角砾构造与紧密褶皱

地质人游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8、苏老师文章中的图20,珠窝火车站附近雾迷山组中的环形层

地质人游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9、苏老师文章中的图23,庄户洼河床剖面下部硅质层的挤入构造及其附近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地质人游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10、苏老师文章中的图24,庄户洼河床剖面雾迷山组中的同沉积层间微断层

地质人游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11、苏老师文章中的图26 庄户洼河床下部雾迷山组中的震裂角砾岩

北京西山是地质学在中国的一个圣地,是中国最早进行地质调查的地区之一。至1913年便开始作为地质院校学生的实习基地,被称为是中国地质教育最早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100多年来全国许多地质院校和科研生产单位,以西山为基地培训学员和干部。

西山已构成多专业、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地质实习基地,西山除了它地处京郊,交通方便外,其地质现象齐全、明显又深奥,山区与平原交接地貌景观对比清晰,真可谓天然的地质实习室。

中国众多的著名地质学家在此学习、在此教学、在此建设,培育了我国成千上万名地质工作者,因此北京西山被称为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第一天,我们沿109国道从门头沟到永定河的庄户洼河床边。先参观了丁家滩至下苇甸两村之间公路边的寒武系下苇甸剖面,清晰的地层、丰富的地质现象令几位地质人流连忘返。尽管节假日109国道上的汽车如穿梭般从身边飞过,但大家观看剖面的热情依然高涨。

随后,我们来到在芹峪村北侧观看了由“芹峪运动”形成的铁岭组与下马岭之间的不整合面。据苏老师介绍,这里是芹峪运动的命名地点,是乔秀夫老师70年代被打成右派期间自己骑自行车前往周边山区进行地质考察时发现的。听到地质老前辈在那样的环境下仍坚持野外地质考察,真是令人感慨和敬佩!

午饭后,我们来到北京永定河庄户洼河谷考察了中元古界雾迷山组软沉积物变形地层中的地质现象。苏老师首先带我们来到永定河西岸的山脚下,参观了受元古代古地震活动影响形成的液化丘。这个液化丘的发现很具传奇色彩,苏老师说他们这些年来这里已经不知到有多少次了,但始终没找到比较理想的古地震记录。

一次,他和孙爱萍老师又来到这里,当时正值夏天,孙爱萍老师穿了一条裙子,看到这里有一个鼓起来的圆包,就顺便站在圆包上让苏老师帮她拍张照片。就在拍照的时候,他们发现孙老师脚下的圆包有些特殊,上前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个鼓包竟然是他们苦苦寻找多年保存在十五亿年前地层中的古地震记录——液化丘!。

正象苏老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到的那样“并不是所有的古地震均可找到相应的沉积记录,有些地震因为发生在盆地暴露期,不会在地层中留有任何迹象。有些地震虽然很强,但地层和盆地的水流环境可能恰巧不适于地震记录的保存,甚至破坏了更多以往的变形记录。生物作用、成岩作用和后期的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等会混淆或破坏以往的地震记录。”所以,地层中能够保存下来的古地震记录是非常有限的。

参观完罕见的液化丘之后,我们来到永定河庄户洼河谷,对苏老师在“北京永定河谷中元古界雾迷山组软沉积物变形与古地震发生频率”文章中提到的“集中识别出了29 个可能由古地震引发的规模较大的软沉积物变形层”的厚17m剖面进行参观。

据苏老师文章中介绍,该剖面由古地震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现象特别丰富,可见到多个期次、不同规模的变形构造,包括液化变形 ( 液化混插、底辟、液化脉及液化卷曲层理等) 、挤压变形 ( 紧密褶皱、板刺状角砾和丘—槽构造等) 、拉伸变形 ( 环状层、拉伸布丁) 以及脆性变形 ( 地裂缝、层间断层和震裂岩)等等。尽管那天是北京地区入夏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天,前往永定河谷剖面时我们身边所带的水严重不足,但大家依旧顶着烈日尽情地欣赏着漂亮的地质现象。在剖面终点,我们找到了乔老师和冯增昭教授曾坐过的十几 亿年前的“海滩”,分别坐在“海滩”上拍照留念。北京西山很多精彩地质现象及照片苏老师的论文及科学网的博客中有详细介绍,可供参考。

那天的午饭和晚饭都是在路边苏老师很熟的九合口农家乐里吃的,老板娘为人淳朴,也很健谈,在等待饭菜的间隙我们和她聊了一会。她说她对其他的事都不感兴趣,而对“星球大爆炸”、对她“门前的大山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感兴趣。听她这么一说我们都乐了,赶紧叫苏老师过来,开玩笑的说:“那好办,站在你面前的这位可是科学队长啊,让他来帮你解答那些疑问吧。”苏老师听到后笑着坐在老人旁边,耐心地为这位农村妇女主任科普地球的故事。


本文标题:地质人游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