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演讲与口才 > 礼仪课堂 > 饮食礼仪 > 西餐礼仪 > >

小笼包、日料、西餐、本帮菜,美食如何成为喜欢上海的理由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原标题:营造上海魅力④| 小笼包、日料、西餐、本帮菜,美食如何成为喜欢上海的理由

  美食,往往是人们寻访一座城市的理由,也是讲述一座城市时,总会念念不忘的事。

  比起川菜之于四川、粤菜之于广东,似乎上海的本帮菜,并不足以大幅增添城市的吸引力。

  不可否认的是,饮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背后更蕴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和形象特征。

  那么在21世纪,上海的美食印象究竟是怎样的?它对外来者的吸引力在哪里?

  从生活视角理解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或能让它更加魅力四射。

  文火慢炖吃功夫,有些菜被撤下菜单

  土生土长在上海的90后小安,已经一年没去本帮菜饭馆吃饭了。

  平时工作忙碌,她的午饭大多靠外卖解决,偏好牛肉饭、鸡肉饭、鳗鱼饭、麻辣烫、冒菜、蔬菜色拉等。

  好友聚餐,选择的餐馆大多位于大商场,以火锅、茶餐厅、日料、韩式烤肉、混合菜为主。有时候,仅仅因为看重某个餐厅“桃花源一般的环境”前往打卡,但菜品究竟怎么样,“想不起来了”。交际应酬,首选条件是环境好,至于什么菜系,“似乎分类并不明确”。只有老一辈聚餐,挑选的餐馆偏爱“圆台面”,更多选择上海菜。

  最近,小安需尽地主之谊,带远道而来的朋友尝尝上海的特色菜。此时她忽然意识到,除了小笼包,竟然想不出什么值得推荐的特色美食。

  “我自己平时常吃的几家饭店,如必胜客、避风塘、西贝,难道我要带一个外省人去吃上海的广东菜、西北菜和西式快餐吗?”小安说。

  有意思的是,在上海的老外同样如此。来自美国的尼克今年正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初到此地,他吃遍了学校附近的每一家餐馆。说起上海的美食,他这样回答:“我最爱的是微辣的重庆小面、鸡公煲和东北饺子。”美国朋友来上海,他也会推荐这几家,还会告诉朋友们“美国的中餐馆味道不正宗,这才是好吃的中餐”。

  另一个现象是,如今旅行社推荐的上海菜饭馆,常常被本地人认为“并不好吃,就是骗骗游客的”。为什么游客们总是吃不到真正代表上海风味的美食?

  美食评论家沈嘉禄有一个解释。他说,知名旅游饭店往往客流量太大,本帮菜讲究火候,需要烹饪20分钟的菜肴,最后15分钟就上菜,口感自然不佳。

  比如虾子大乌参,工序复杂,专门有人负责炸,有人负责小火炖,时间来不及时,一个锅里放太多条,边上的一条可能煮不到位,容易有异味。而糟钵斗、蹄髈等,文火慢炖吃功夫,有些饭店干脆把这些菜撤下菜单。

  相比之下,生煎、小笼包之类的点心更容易代表城市形象。访客们面对菜单两眼一抹黑,不知道怎么点菜,但点风味小吃相对容易些,因此它们更容易出名。

  

小笼包、日料、西餐、本帮菜,美食如何成为喜欢上海的理由

  桂花拉糕  沈嘉禄摄

  “有味道的食材需要慢慢煮出味,没味道的食材需要酱汁慢慢煮进去。而工业化、现代化,快速流通的商业社会,可能是风味美食天然的敌人。”沈嘉禄说。

  本帮菜没什么了不起,但又了不起

  饮食的历史即城市的历史。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开埠以后,历经几次移民大潮。起初,移民们能找的就业机会非常有限,首选的行当之一就是门槛较低的餐饮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外来风味就这样进入上海。

  如今,上海人日常熟悉的风味小吃,如大饼、油条、豆浆、粢饭、生煎、锅贴、小笼、阳春面、梅花糕、海棠糕、双酿团、条头糕等,都是舶来品———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而来。现在还叫得出名字的本地风味,如草头饼、撑腰糕,知晓率反而不高。

  不断有新品种在这座城市诞生,与城市的消费习惯碰撞、摩擦、改良。比如南翔小笼来到上海后,成为茶馆消费的休闲食品,越做越小。

  

小笼包、日料、西餐、本帮菜,美食如何成为喜欢上海的理由

  南翔小笼  沈嘉禄摄

  在沈嘉禄看来,当一个食品具有休闲性质,那就“高档”了———因为人们不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磨牙。风味美食在上海小而美的变化,恰恰是一座城市走向繁华的过程。

  “本帮菜90%来自外省。”沈嘉禄解释,它吸收外省美食的特点后本土化,以农家菜为底子改良,方成就了今天的本帮菜。

  八宝鸭源自江苏,红烧划水源自安徽,八宝辣酱受四川菜影响,走油蹄髈算是本地的,其他几乎都源自外省。即使今天有名的几家本帮菜老字号,比如老正兴起初属江苏菜,大富贵起初属安徽菜。还有广东菜在上海留下了杏花楼等老品牌。

  

小笼包、日料、西餐、本帮菜,美食如何成为喜欢上海的理由

  青鱼秃肺  沈嘉禄摄

  本帮菜没什么了不起,但又了不起。它就像这座城市,海纳百川。人们常用两句谚语形容本帮菜:浓油赤酱有点甜,赤膊台子毛竹筷。

  浓油赤酱,意味着它是给劳动人民吃的,有点甜是向江苏菜学的。赤膊台子毛竹筷,说明曾经的本帮菜馆环境简陋,本质上还是为劳动人民服务。

  近代史上,本帮菜曾被叫作“饭摊帮”,小老板先在家里烧好,或做成半成品,然后在路边摆摊,顾客前来点菜,快速加热后就可以吃了。

  后来又出现了新的营销模式“包饭”,一月一包。“包饭”可以送上门,鲁迅先生刚到上海虹口时,尚未安顿妥当,吃了一年的“包饭”,伙计每天两餐送上门,四菜一汤。许广平把每天送来的菜记下,本子如今保存在鲁迅纪念馆,简称为鲁迅菜谱。

  从本帮菜的身上,可以充分看到上海城市的开放、包容与创新。

  西式快餐进入,改革开放潮流涌动

  改革开放之初,上海许多饭店还不具备接待外宾的条件。随着城市进一步国际化,上海如何吸引外国游客?

  沈嘉禄记得,当时上海打算设立涉外旅游定点餐馆,挂牌经营,邀请他做评委。定点餐馆评选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卫生条件好,至少得有厕所,服务员至少能讲几句英语,菜肴必须有帮派特征,饭店附近要有停车场……

  一旦符合标准挂牌后,还有一整套规范,比如菜谱上必须要有英文。燕云楼挂牌以后熊掌不能供应,杏花楼挂牌以后蛇肉不能供应,岳阳楼有一道菜里有狗肉,也属于禁止行列。


本文标题:小笼包、日料、西餐、本帮菜,美食如何成为喜欢上海的理由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西餐礼仪”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