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生活课堂 > 安全知识 > 逃生急救知识 > >

公共場所急救設備要“有”還要“會用”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原標題:公共場所急救設備要“有”還要“會用”

地鐵乘客突發心臟病倒地,施救者卻因找不到自動體外除顫器無法有效施救,眼睜睜看著生命逝去……創造及時救治的條件,成為公眾期盼!12月23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四審稿明確,公共場所應當按照規定配備必要的急救設備、設施。(相關報道見A5版)

心源性猝死急救有“黃金四分鐘”之說。在4分鐘以內對患者實施心肺復蘇,其生存的希望可以達到50%以上。自動除顫儀(AED)被稱為“救命神器”,在一兩分鐘內對心跳驟停的患者給予電擊除顫,急救成功率高達90%。自21世紀開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積極配置和推廣使用AED,美國達到317台/10萬人,日本達到235台/10萬人。我國目前隻有0.2台/10萬人,配置數量和公共場所覆蓋面極小。

此次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四審稿,擬規定“公共場所應當按照規定配備必要的急救設備、設施”,讓人們對於急救設備設施成為公共場所標配充滿期待。而有了急救設備設施之后,同樣重要的是還要有人會用。

在這方面,我們既有遺憾,也有“幸運”。2015年8月16日,解放軍301醫院脊柱外科主任張永剛在北京首都機場心臟驟停,配備在首都機場的AED雖然近在咫尺,但卻因為附近沒有人會使用,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張永剛離世。今年3月25日晚上,一名中年男子在北京東單體育館打籃球時發生猝死,隔壁的羽毛球館有6位協和醫院醫生在打球,聞訊趕來急救。所處的體育館正好配備有AED,經過兩次除顫病人恢復了自主心率。發病時遇到專業醫護人員的“幸運”畢竟是小概率事件,多數情況下隻有公眾熟練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識和技能,才能運用急救設備,實現救人救己。

急救設備設施是硬件,公眾急救知識是軟件,二者缺一不可。在發達國家,掌握急救技術成為很多人的一項基本技能。德國應急救護技能普及率高達80%,法國為40%,而我國僅有不到1%。即使是一些接受過急救培訓的公眾,由於沒有定期進行復訓,又缺乏實際操作,同樣面臨不會救的尷尬。

放置在公共場所的AED大多是“傻瓜式”的,沒經過培訓的人也可以根據產品說明使用,但不少市民不認識它,一些認識的人也不敢輕易使用。一方面,我國每年有55萬人發生心源性猝死,相當於每天約1500人因心臟驟停而離世﹔另一方面,諸如“15台救命神器AED投放杭州一年半零使用”“海口救命神器AED成擺設”的報道時見報端。一些急救設備設施沒有派上用場,並非是社會不需要,而是不少人“不會用”“不敢用”。

今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公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積極參加逃生與急救培訓,學會基本逃生技能與急救技能”寫入行動目標,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訓証書的人員分別達到1%和3%”。在立法推動急救設備設施成為公共場合標配的同時,也應讓急救常識成為公眾的必修課,納入學校教育、入職培訓、駕照考試等,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訓體系,讓更多人敢急救、會急救。(張淳藝)

(責編:翟晨曦、胡洪林)


本文标题:公共場所急救設備要“有”還要“會用”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