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

“浙大”西迁过上饶,“老表”冒死护栋梁 ——饶信文化研究心得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建 平  

  上饶人民自古就有着勤劳善良又不怕牺牲的优良品格。当被日寇疯狂追杀的栋梁之材——浙大西迁师生路过上饶时,他们冒死相救,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十一天”。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15日,日寇在浙江、江苏两省交界的宝山卫金公亭强行登陆,离杭州只有120公里。情况危急,浙江大学校方决定举校西迁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苏步青教务长的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想,踏上了漫漫西迁路程,历时两年多,穿越江南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坚持办学七年,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

  12月24日,杭州沦陷。浙大的师生们含恨离开浙江故土,像难民似的,迷迷茫茫地向上饶走来。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也就是指挥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松井石根,深知“灭其国必先灭其文”的道理,听说浙大学生跑了,听说竺可桢、苏步青等一大批教授跑了,气急败坏地命令道:“必须抓住他们,抓不住就炸死他们!”

  在师生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之际,上饶人民义无反顾、冒死相救。千钧一发之际,广丰人、知名商人林和顺挺身而出,带领商业同行的兄弟们先把浙大的师生们接了进来,然后,安排并资助他们的吃住、医疗、衣被,直至十一天后顺利乘火车出境西行。从1937年12月29日至1938年1月8日,在这危机四伏的11天中,林和顺冒着日寇的炮火,冒着日本特务的刺杀、破坏,大义、大勇、大德地帮助浙江大学西迁师生,护人护校护复课,管吃管住管安全,为上饶的抗战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几经周折,12月29日,浙大师生大部抵达上饶。当时,随校西迁的学生有460余人,加上教职员工及家属共计近千人,还有随行的700多箱图书、仪器等珍贵资料。其时,前有大山阻挡,后有日军追逼,队伍每前进一步都步履维艰、情况紧急。浙大师生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缺医少药。

  事实上,就在浙大千余名师生及家属来到上饶的前十几天,即1937年12月6日,林和顺接到浙江龙游一朋友的电报,请他在上饶帮助接待一批浙江大学西迁的师生。这份电报是以个人名义发来的,不代表官方,更不代表军方,这就意味着林和顺的接待也只能是个人名义,用个人的钱财,靠个人的本领。

  当时的林和顺,只是一个做粮食生意的大商户,是当地显赫一时的商界名流,因与这位发来电报的龙游朋友有食盐业务往来,故交情甚好。而这位龙游客商与祖籍浙江、时任浙江大学教务长的苏步青交情深厚。这位龙游朋友受苏步青先生的重托,把这份千斤重担托付于他。林和顺毅然决然地接过了龙游朋友的接力棒,立马返回广丰湖丰老家,动员家人及其他乡绅一道协力同心,腾出房舍、床铺,准备粮、油、菜,做好接待事宜。

  林和顺等上饶各界人士深深懂得,人才难得,栋梁珍贵。经过十来天的精心准备,12月29日,终于迎来了浙大西迁的上千余师生和家属。林和顺以东道主的身份协同浙大教务长苏步青,以最快的速度安排好众人的吃、住、用,及看病问诊和复课事宜。当晚林和顺还杀猪、宰羊、摆酒宴,让一路风餐露宿的浙大师生们饱餐一顿。次日,又上门送去油、盐、柴、米和蔬菜,停下当地的私塾,腾出课堂,供浙大的学生上课、备考,在流亡中不停学业,坚持学习。

  千余人的浙大师生入饶后,上饶很快进入到“生死时速”,进入到“冒死保护”。原计划这支西迁师生大军在上饶稍事休整便会继续开拔,谁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雪让师生们动弹不得。比风雪天更为恶劣的是日军的轰炸和追杀。为了截住西迁的浙大师生,日军派遣了大批的特务一路尾随,在师生临时驻地上饶,每日假扮成小商小贩的特务分子无处不在,时刻伺机破坏,真是危险至极!

  “此地不可久留,多住一晚就多一份危险”,这是竺可桢校长和苏步青教务长的共识。为此,竺可桢曾拿着当时国民党行政院长官的手令,急切地找当时驻守上饶的国民党军第三战区,恳求安排火车,送西迁学生前行。没想到竟碰了钉子,吃了闭门羹。万般无奈下,苏步青又找到林和顺,要求他帮助联系火车。林和顺又接过了这块烫手的山芋,拍电报给远方的外孙女婿程荣昌,请他想办法帮忙,以解燃眉之急。

  1938年1月6日,在林和顺的协调帮助下,运送师生的专列落实了,但铁路却遭到日军的飞机轰炸,很多路段损毁严重,抢修铁路又成当务之急。1月7日,上饶的林和顺等人联系并协调三战区工兵团连夜抢通了浙赣线所有被炸毁的铁路路线,开通的第一趟列车就是运送浙江大学师生及该校众多图书仪器的专列。

  为甩掉多如牛毛的特务,让专列顺利开通,足智多谋的林和顺当晚还巧施“迷魂阵”,请了一班道士大摆香案做道场,手舞足蹈驱邪避灾,还请了当地赣剧班,吹吹打打,唱曲演戏,以掩人耳目。最终,上饶的专列终于出发了,师生们登上了火车,终于安全抵达江西樟树,成功脱险。接着火车又把他们送到了吉安泰和等地,顺利踏上在江西流亡的办学之路。后来他们又随着战事变化一路西行,奔赴广西宜山,贵州遵义,湄潭等偏远山区。在流亡中办学,在流亡中成长,由原来只有3个学院16个学系,发展壮大成7个学院27个学系,并造就了一批栋梁之材。

  据不完全统计,浙大西迁期间的在校师生中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以及院士的就有50余人。其中就有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两弹一星”元勋的程开甲、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2005年度国家最佳科技奖获得者叶笃正、院士夫妇谷超豪、胡和生等科技界的精英。

  为了保护这些栋梁之材,上饶人组织起短枪队,与日本鬼子特别是与日本特务周旋,曾发生激烈的战斗。为了保护浙大西迁的师生,上饶儿女有三百多人牺牲在敌人的炸弹和枪口下。

  浙江大学是离上饶最近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曾被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光改革开放以后上饶人考取浙大的就不下三百人。而且,我们的省委书记刘奇、常务副省长毛伟明等领导都是浙大毕业生。


本文标题:“浙大”西迁过上饶,“老表”冒死护栋梁 ——饶信文化研究心得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