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 > >

一个文学出版人的N条军规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一个文学出版人的N条军规


  彭伦出版人,文学编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系,曾任记者、编辑,策划丛书“出版人书系”、“短经典”、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系列等。2017年获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编辑”奖。同年创立出版品牌“群岛图书”,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并代理中国作家国际版权。译著:《我与兰登书屋》 、 《天才的编辑》 、 《我信仰阅读》 等。 图/沈煜

  回看资金如流水一般出去、又完全没有流入的创业前三年,彭伦自己倒是气定神闲:“我心里有底,不会慌的。只要你自己不要挂掉”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本刊记者 徐琳玲 发自上海

  全文约7795字,细读约需18分钟

  彭伦的微信头像是英国老牌男星科林·费尔斯在电影《天才捕手》里的一张剧照。

  在书桌前,这位文学名著改编史上最著名的“达西先生”出演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出版人麦克斯·珀金斯:他提着一支蘸水钢笔,眉头微微皱起,正在审读着桌上的一叠手稿。

  这是身为出版人、文学编辑的彭伦心目中的标杆和偶像。事实上,原传记著作《天才的编辑》中文译者正是彭伦本人。

  在位于浦东的一个创意园区,穿越过“杨氏正骨”、鲜花网店、代理知识产权诉讼的小律所,我顺着走道来到彭伦的工作室——一间回旋余地仅六七平的朝北单间办公室,窗边是旧书桌,两旁墙面摆放着书架,一张两人座的旧沙发紧挨着门。

  从2017年告别老东家、创办图书品牌“群岛图书”,彭伦至今仍是“光杆司令”一个——没有助手、没有员工,也没有实习生,自己打点、操持一切。如果真要招个员工或者实习生,他也有点犯愁,让人坐哪儿呢?“可以在沙发旁边配个小桌几。”他想了想,提出一个可行方案。

  每天中午他从家步行过来,在园区食堂吃个饭,然后开始在这里工作,编辑、处理书稿,给国外出版社、经纪公司和作家写工作邮件,和译者沟通翻译的进度,寄书,一直忙碌到晚上。

  单打独斗闯天下,也常常飞到各大城市配合做新书推广宣传活动,彭伦的工作效率却近乎一支小团队——近两年,群岛图书和上海译文等出版社合作,一共出版14本书,其中13本是外国小说,作者遍及英国、法国、美国、印度、意大利和爱尔兰等多个国家。

  2020年,彭伦还出版了30万字新译作——美国当代著名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利布的回忆录《我信仰阅读》。该书被“深圳读书月·2020年度十大好书”组委会评为“年度致敬译者”。

  

一个文学出版人的N条军规


  一生的嗜读者

  《我信仰阅读》英文版原作书名为“A life avid reader”,可直译为“一个嗜读者的一生”。

  追溯最初和书、文学的缘分,彭伦觉得自己不那么典型。“小时候家里有一些书,但也不那么多”,“爱看书,但也没到嗜书如命”的地步,和戈特利布这些行业老前辈不能比。

  从上海郊县奉贤国营农场考进市重点中学后,他才发现市区长大的有些同学见多识广,读过很多他听也没听说过的名著。读复旦附中时,他偏科严重,干脆自我放弃,倒也因此有了一些闲暇时光。那时,他最爱读学校报栏上的《文汇报》副刊“笔会”,“特别喜欢读上面的小文章,都是很有名的作家写。”这让他萌发了当记者的念头。1995年,彭伦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系。

  读大学时,他最感兴趣的是一门叫《中国新闻史》的课。课上会讲到很多报人、文化名人,“我就自己按着这些名字,一个一个去找到和他们有关的书来看,包括《徐铸成回忆录》,回忆他创办《大公报》、《文汇报》的往事,也记录上海滩文化界很多名人的八卦,很有意思。”

  他还在学校图书馆里读到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有原版小说,也有中文译本,还有许多英美新闻杂志。“像毛姆的小说《刀峰》、《人性的枷锁》,柯林斯的《白衣女人》,还有狄更斯的很多小说。没什么系统,就这样杂七杂八地瞎看。”

  没有系统、“家学”的框框,使得彭伦培养起广博庞杂的读书口味和知识面。后来在一些公众场合分享自己的职业经验时,他经常会强调一点:“一个出版人最好有比较广的趣味和阅读面。”

  每个周末,彭伦都要从学校回“乡下”的家。他先从虹口公园坐公交车到长乐路,然后在那里换开往奉贤的长途公交车。在漫长的等车间隙,他常常会拐进长乐路上的二手书店“新文化服务社”打发时间。“新文化服务社”是上海滩很有名的一家老牌旧书店,主营线装古籍、民国老期刊以及文史社科类旧书,是很多爱书人的乐园。

  彭伦在这里淘到不少“宝贝”,早已绝版的外文词典、旧期刊,以及陆陆续续收集起来的一套三联书店的“文化生活译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套翻译、介绍西方知名作家学者著作、思想的丛书在知识青年中相当有影响力。

  如今,它们和外文旧词典都安安静静地待在工作室的书架上,见证着主人的人生和职业足迹。

  大三实习时,彭伦去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报纸——《文汇报》的子报《文汇读书周报》。实习结束时,他心心念念想留在《文汇读书周报》,但主编迟迟不给是否招人的回复,只说让他等着。他一边等,一边三心二意地应付着其他面试笔试机会,当时同学们趋之若鹜的外资广告巨头、新创英文日报、广播电台等工作机会都让他提不起多大兴趣。

  一等就等到临近毕业,还是没等来消息。他百般无奈之下胡乱找了份工作,先是给一家美国服装公司的网站做了三个月的翻译,后来又赶上本世纪初第一波互联网热,进了一家名叫“亿唐”的门户网站当国际新闻编辑。等门户网站烧完了钱,眼看就要失业,他接到了一个迟来的电话。对方是彭伦在《文汇读书周报》实习时的指导编辑——“我们正在招人,你还有兴趣来不?”

  2001年,25岁的彭伦正式成为一名文化记者。

  回想这段在互联网草根时代“瞎混”的三年时光,他自觉也收获不少——一是对外国媒体和信息数据库的使用非常熟练,一是了解了什么内容能抓人眼球,还因此在网上结识了一帮写手。当时,有位华人作家得到一个世界级大奖,他是国内第一时间反应、对此做出报道的网站编辑。


本文标题:一个文学出版人的N条军规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