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哲学 > 西方哲学 > >

一个人的会饮:张祥龙老师遗作《中西印哲学导论》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一个人的会饮:张祥龙老师遗作《中西印哲学导论》


(转自邓波教授的速写小稿)

动笔写这篇文章是在一个月前,因为那时就听朱刚教授说祥龙先生年来身体很不好。

我手上正编辑他的《中西印哲学导论》,刚下厂付印,本以为可以暂时喘口气,静等样书送到,可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又紧张起来。

幸好,在多方协调下,精装书一个星期就印好,急急如律,快递给他,先生家人回复短信说,他见到书很高兴。

这是我给他出的第四本书:

《西方哲学笔记》《当代西方哲学笔记》《思想避难》《中西印哲学导论》。

他和安乐哲是我合作最多的两位作者。又这么巧,他们两个都让学界对儒家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深深启迪了我,虽未入室,但早已将自己作为祥龙先生的私淑。

写一篇怀念文字,既是感恩他的启迪,也是一篇编辑手记。

一个人的会饮:张祥龙老师遗作《中西印哲学导论》


1 光晕

与祥龙师交往的二十年,可以毋庸置疑地说他是一个以思考为乐的人。

以思考为乐,听上去似乎很令人向往,过程也一定很愉快。

但实际上却远非如此。

虽然学者的本职似乎就应该是学和思,但真正能以此为毕生恪守的事业,且能好之乐之的学者却并不多见,而能有所成就,为业界所服膺认可,就更是凤毛麟角,否则孔子弟子三千,为何一再赞叹颜回既好学又善学呢。不论在校园里偶尔碰见祥龙师,还是翻他的书,总有那种感觉:他又要一个人孑孓前行了,他在学问中获得的快乐是那种对月成三的、一个人的会饮吧。

自由探索思维的极致,抵达精神的边缘,是人类最珍贵也最艰难的自由。

这让我想起美国曾经有一段时间按照大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一些小学。在这些校园里,老师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任何灌输、干涉或引导,完全由着孩子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游戏。可是新鲜期一过,孩子们就陷入无聊和迷茫之中,他们每天早上会愁眉苦脸地对老师说,今天我们能不自由学习了吗?

在缺乏成人引导的情况下,儿童的自由探索会陷入瓶颈,甚至让他们感到无聊,以至放弃。那么,成年人呢,在没有“更智慧”的主体对我们进行引导的情况下,我们自由思考的意愿又能坚持多久呢,我们自由思考的能力又能走多远呢?

这并非无中生有之问。

中国自然科学界多年来,一直屡有“钱学森之问”的乌云罩顶,其实相比于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界才更是“钱学森之问”的重灾区,以探索真理的真理为己任的哲学界,更是饱受“缺乏原创”“没有大师”的诟病。

哲学界面对大师之荒,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创造体系热,“欲与康德试比高”者亦不乏人。时至今日,这条道路上的人发现除了自己和一些心猿意马的弟子,并没有别人跟在后面。

更多的人则在体系热退潮后,如同一大群鸟,各个抱定一枝,实际上就像某些批评者所说的,成为哲学史学者,或哲学问题史学者。

但众所周知,哲学史之思与哲学之思,是不相同的两种思考。

没有人能脱离哲学史,发展出真正的哲学之思。

但不幸的是也没有人能只通过熟悉哲学史,成就哲学之思。

祥龙师属于那些幸运的人,他从多年的哲学史研究榛莽中,完成了关键的一跃,跃升到哲思之地。

我绝非在此鼓吹他是“大师”,也不敢置喙他是否真的开创了“现象学儒学”。这都超出了我本人的评价能力。我只能诚挚地袒露我本人在阅读他的书、在和他交流时所受到的巨大触动。

一个人的会饮:张祥龙老师遗作《中西印哲学导论》


我在外哲所听过张老师和陈老师两位的课。

他们都讲现象学,都讲海德格尔。陈老师讲课起范儿,抽烟,45度角面向学生,来回踱步,如同从墙到窗之间有一条哲人小径,说话抑扬顿挫且自带翻译腔……我想说的是,听他的课,你得配得起这种智者沙龙的水准。张老师讲课,几乎只在讲桌范围之内,就像相声里那个兢兢业业的捧哏,不出桌子。他的声音恳切、严重、有时卡顿,其表情也能看出某种艰难,就如同意义与语词要在苍茫太空中完成对接,我想起《论语》里的一段话,“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祥龙师大概就是其言也讱的人。

但诡异的是,相较而言,虽然其言也讱,但却能吸引我专注于他所讲的东西,更准确地说,专注于他想讲却无法讲出的东西。就如同我看不见密林深处的猎物,却能通过一个猎人举着的枪和他的神情来想象那猎物是雉还是虎。

那本身也是非常美妙的感受。后来看张老师的书里频频提到“光晕”“晕圈”“惚恍”“氤氲”,我想当时听课的感受就是那样的;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原来听哲学课也并非都要肝胆楚越、逻辑分明,它也应该有一些说不清楚只能心领神会的东西。

祥龙师的言讱,还有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01年德里达来访北大哲学系,和系内老师座谈。当时祥龙师用英语问了一个问题,令大家诧异的是,祥龙师的口语非常讱,几乎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说出来的,好似带棱带角的声音颗粒。估计在场的国内师生没有人完全听懂,但法国人德里达却向在场的众人点头,表示他听懂了祥龙师的问题。想来,还是我们的英语程度不够。记得祥龙师当时问的问题好像是关于“延异”的,这是德里达发明的一个概念,但祥龙师在那时显然已经关注到这个概念对于自己的价值,和之后他所喜欢的“晕圈”概念有深刻的联系,任何一个语词其实都是中心与外围共同构成的层层涟漪的场域,这场域又不断地在时间中生成着变化着,这种机制又可以类比他关于原初意义生成之场域(道)与象的关系。

一个人的会饮:张祥龙老师遗作《中西印哲学导论》


2 哲学家自身作为一种象

其实,祥龙师的言讱本身就可以视为一种象。

其一,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谨言,本身是君子象的一个侧面。


本文标题:一个人的会饮:张祥龙老师遗作《中西印哲学导论》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