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经典语录 > 网络经典语录 > >

让莫言挠头的“假语录”,何以横行社交网络?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让莫言挠头的“假语录”,何以横行社交网络?


“假语录”又为何有市场


最近,作家莫言在个人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莫言:这些作品真不是我写的》的文章。他在文中发布视频,对一些谣传是其本人所写的文章和诗词金句进行打假,假冒作品包括《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莫言说》《我》等。其中,诗歌《你若懂我该有多好》因被选入某大学教材,莫言还收到过400元稿费。莫言表示,“这些作者都是才华横溢,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发自己的作品,用我的名字,岂不是便宜了我。”


文学圈内,不少作家都有“人在家中坐,作品天上来”的遭遇。曾经流行一时的“杨绛百岁感言”,已被出版社辟谣,部分内容系拼凑而成;鲁迅、张爱玲等作家也被“假语录”盯上过。此外,白岩松面对“假语录”时坦言,“不仅躺着中枪,行走坐卧都中枪。”杨澜也澄清过,网上的“杨澜语录”有一半都不是她说的。网红教授郑强、主持人乐嘉等人同样是被“假语录”击中的“受害者”。 


对“以讹传讹”的名句,《名言侦探》一书作者杨健分享过一个看法,“人们总是希望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挂在‘像是说出它的那个人’的名下,就好比期待白富美最终嫁给高富帅。”有些人喜爱名人的语录,是因为名人在某行业或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取得较高的成就,其所说过的话可能蕴含丰富的社会阅历、处世态度和人生智慧,值得普通人品读和借鉴。一些名人还说出了很多人难以真切表达的人生感受,这些名言才华横溢而且富有哲理韵味,给人带来无尽的启迪和共鸣。


然而,网上很多“经典语录”都是名言找名人,和名人本人没有半毛钱关系。小部分高仿“语录”,尚能注重“品质”,深度模仿名家口吻,多数拼贴伪造的“语录”只是蹭名人热度、赚流量变现,内容无病呻吟,让人尴尬不已。


知名作家的著名词句,往往都有生发的具体语境,而且被打上了个人风格的烙印,精彩的文字时常是兴之所至、倾泻而出,灵感才思的迸溅可遇不可求。以杨绛先生为例,文学史家洪子诚曾说:“杨绛的魅力不是色调斑斓,一眼可以看出的那种。作品透露的人生体验,看似无意其实用心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委实需要用心琢磨才能深味。”然而,作伪的语录,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刻意为之的扭捏作态,即便语言神似,情感风格也难以企及。为熬一碗浓“心灵鸡汤”,“假语录”还遍布滥情和粗鄙的文字,缺少节制和优雅的美感。


鸡汤文字为何爱假托名人、附庸风雅,而“假语录”又为何有市场,这个现象值得思考。很多网友表示,中小学阶段,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遍寻名人名言,以备写作所需。引用名人名言不仅是写作套路,而是因为名人名言代表着权威。谈吐间不时带出一句名人名言,还能让自己显得有“文化”,转发到社交媒体上,也能给自己刷一波存在感。现实中,不少人爱名言,不见得是喜欢其中曲折的道理和文字的旨趣,而仅仅是出于对名人声望的膜拜。“假语录”为使杜撰的“金玉良言”更有关注度,就只得依靠名人的光环加持,迎合和消费社会情绪。


“假语录”也会给名人带来困扰。莫言提到,有人会根据一些并非他写的名言警句,臧否他的三观,而他只能“苦笑叹息”。据媒体报道,打着名人旗号“横行”社交网络的“高仿鸡汤”背后,暗藏着一条收益不菲的产业链条,为了圈粉变现,一些人便不择手段,胡乱杜撰。之前,针对有视频平台以博眼球的标题、断章取义的内容传播过往演讲内容一事,郑强教授曾发长文澄清批驳。某些时候,偏离事实的“假语录”将损害名人的声誉和权利。


对“假语录”去伪存真,需要广大读者提高分辨能力,也需要网络平台加强对虚假信息的治理。读者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准、阅读趣味,掌握交叉验证、多方核实的技巧,而不轻信网上流传的“经典语录”。同时,正所谓“金句”不问出处,读名人名言是为了揣摩语言背后的真知,只有不迷信名人、不盲从名言,养成慎思明辨的思考习惯,才会避免掉入迷惑性的陷阱中。前些年,“鲁迅说过的话”检索系统上线,网友能以此辨别名言真假。对于传播“假语录”的文章和视频,网络平台也应加大技术投入,做好AI和人工审核,避免“假语录”满天飞的乱象。


本文标题:让莫言挠头的“假语录”,何以横行社交网络?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