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 > >

朱人求:中国哲学的认知与悟道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朱人求:中国哲学的认知与悟道



朱人求,男,1971年5月生,安徽宿松人,朱熹第二十七代裔孙,现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朱子学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双一流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招标项目“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研究”首席专家,2021福建省海纳百川A类人才,中华朱子学会副会长,《朱子学年鉴》执行主编,《朱子学刊》杂志编委,《朱子文化》杂志编委,Philosophical Research and Review编委,韩国《东洋哲学》编委,韩国《栗谷思想研究》国际交流委员,台湾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宋明理学尤其是朱子学研究。

主要著作有《儒家文化哲学研究》《朱子学与朱子后学》《大学衍义》《东亚朱子学的新视野》《百年东亚朱子学》《朱熹大辞典》等,主编《朱子学年鉴》《朱子学文库》《朱子后学文献丛刊》《韩国朱子学文献丛刊》(第一辑200册)《栗谷全书》《苏颂全集》等,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哲学动态》《学术月刊》《光明日报》(理论版)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韩国《哲学研究》,日本《东亚思想文化》等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二十多篇, 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等十余次。

摘要:在朱子的思想世界里,格物致知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知识论,而是一种工夫论,是为学的起点,为道的起点,成圣的起点,是朱子理学的“第一义”。“格物”指理而言,是零碎的单个地去求理;“致知”则是指心而言,是从整体上对理的认知。格物致知就是合内外之道,即外在之“理”与内在之“心”合二为一。格物致知所展现的认识论本质上是一种工夫认识论,它以工夫为认识的起点,以悟道为归宿,所获得的知识是指导工夫实践的知识,与西方哲学中的真理认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工夫认识论 豁然贯通 悟道 合内外之道

中国哲学的认知传统与中国哲学的悟道之旅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朱子的格物致知理论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认知与悟道的统一。朱子集宋代儒学之大成,格物致知乃朱子思想之基础与核心。有学者认为,朱子的格物致知论有似于西方的知识论传统。其实,在朱子的思想世界里,格物致知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知识论,而是一种通向“悟道”的工夫论,是为学的起点,为道的起点,成圣的起点,也是朱子理学建构的起点,朱子理学的“第一义”。通过格物所得到的道理朱子称之为“实理”,它不是悬空的,而是落实在具体事物之中的道理,是确定、切己、实行之理。格物致知最终所达到的事物之表里精粗、吾心之全体大用的认知,本身就是一种彻悟性的认知,即达到对最高天理的心领神会——进入悟道的境界。格物致知工夫所展现的认识论本质上是一种工夫认识论,它以工夫为认识的起点,以悟道为归宿,所获得的知识是指导工夫实践的知识,重视知行合一,以行为目的,指向行为的是非善恶,与西方哲学中的真理认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01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

何为“第一义?”“第一义”最早源于佛学,指佛学的最高真理。“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理极莫过,名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为义。”慧远云:“第一义者,亦名真谛。”相对于俗谛之有、差别、可说、相对性而言,“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它是平等的、不可言说的、绝对的。在佛老的思想世界里,“第一义”皆不可说。在朱子看来,“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修己治人之道无不从此而出。”把“格物致知”视为“第一义”,它可知可说亦可行,既是起点又是终点,这是朱子对“第一义”的儒学解答,也是朱子对“格物致知”学说的创新与发展。

格物致知是为学的起点,是为道的起点,也是成圣的起点。朱子一生尤致力于《大学》,自称平生精力皆在此书,因为《大学》是进入圣贤的门户,而格物致知又是《大学》最初用功的地方。“为学之初,在乎格物。恪。”“《大学》是圣门最初用功处,格物又是《大学》最初用功处。”格物不仅是《大学》八条目的起点,也是学者开始学习开始进入圣贤大道的起点。格物致知乃《大学》之精神旨趣,是“第一义”,儒家的修己治人之道都从这里生发出来。朱子认为,读书应从《大学》开始,首先立定一个规模,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读《论语》,立定为人为学的根本;再读《孟子》,观其发展与超越;然后才读《中庸》,去体会古人精神的微妙之处。《四书》是六经的浓缩精华版,六经的精神都体现在这里,而《大学》则是六经之浓缩精华。

为学的目的在于成圣。“人多教践履,皆是自立标置去教人。自有一般资质好底人,便不须穷理、格物、致知。此圣人作今大学,便要使人齐入于圣人之域。榦。”圣人创作《大学》的目的就是要所有人都能超凡入圣,一起进入圣人的境域,其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就在于“格物”二字。简言之,格物致知是成圣的重要关口。怪不得朱子反复宣称,格物致知是凡圣关,是梦觉关。“《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杀也是凡人。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于圣贤之域,纵有敏钝迟速之不同,头势也都自向那边去了。今物未格,知未至,虽是要过那边去,头势只在这边。如门之有限,犹未过得在。伯羽。”“格物是梦觉关。格得来是觉,格不得只是梦。诚意是善恶关。诚得来是善,城不得只是恶。过得此二关,上面工夫却一节易如一节了。到得平天下处,尚有些工夫。只为天下阔,须着如此点检。夔孙。”格得来就是觉悟,格不来就如做梦一般。做到了“物格”和“知至”就是圣人,做不到就是凡夫俗子。在这里,朱子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他说,八条目好比一个个竹节,一旦打通一个就是圣人境界,而最最基础的关口就是“格物”。

在朱子的思想世界里,为学、为道与成圣三位一体。有学生问朱子:“如果格物工夫未到得贯通,是否有害?”朱子果断地回答说:“这是甚说话!而今学者所以学,便须是到圣贤地位,不到不肯休,方是。但用工做向前去,但见前路茫茫地白,莫问程途,少间自能到。卓。”“致知、格物,便是‘志于道’。义刚。”“凡人有志于学,皆志于道也。僩。”“物格、知至,则自然理会得这个道理,触处皆是这个道理,无不理会得。生亦是这一个道理,死亦是这一个道理。恪。”所谓格物致知,既是为学亦是为道。学即学道,学以成圣,为学、格物致知皆为成圣的工夫。“道者,事物当然之理。”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穷理,穷尽事物所以然之理与所当然之则,穷到极处即为知至,即为致知,进入悟道的境域,成就圣人人格。


本文标题:朱人求:中国哲学的认知与悟道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中国哲学”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