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化 > 当代中国 > >

人民的文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收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是继《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文艺工作的又一篇重要文献。这三篇重要讲话,系统、精辟、深刻地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为谁服务、如何服务”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新的理论视野、理论境界、理论创造,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文艺发展道路”的丰富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应该是艺术生产主体和艺术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的时代。列宁明确指出:苏维埃政权应该“使艺术可以接近人民人民可以接近艺术”,坚信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土壤”,并预言“在那上面,将成长起一种按照内容而规定其形式的、真正新兴的、伟大的艺术,一种共产主义的艺术”!毛泽东提出了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目标,指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性,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鲜明地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围绕这条发展道路的阐述,一是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二是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就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三是深刻揭示了百年中国文艺发展的旨归是“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并用“激励被剥削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斗、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四个激励”,生动概括了中国文艺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四是深刻揭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文艺发挥的“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独特作用。

  “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的深刻揭示。站在两个大局交汇激荡、两个百年接续奋斗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这一论断,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文艺的根本立场与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这一根本立场丰富内涵:首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从历史和时代两个维度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社会主义文艺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其次,“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透彻地阐明了人民与生活“直接的同一性”关系,强调“人民是文艺之母”,“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第三,“为时代和人民放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第四,“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强调“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第五,“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需求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第六,在提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和“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关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的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经典文艺形象”的创新阐释。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最终也要看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一方面,强调“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深刻揭示了“典型人物”的塑造对“文艺作品的高度”和“时代的文艺高度”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从而坚持并发展了经典作家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思想;另一方面,强调“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在“典型人物”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经典文艺形象”的新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典型人物”的概念内涵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第一,“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进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搏、领悟人民心声,不断挖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第二,进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第三,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情、心愿、心声,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第四,“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进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强调经典必须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必须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从“典型人物”到“经典文艺形象”以及就此展开的一系列新观点、新判断、新论述,有传承、有发展、有创新、有升华,凸显了“接着说”的创新品质、浓郁的时代气息、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丰赡的理论意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本文标题:人民的文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