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哲学 > 思想哲学 > >

加強古籍研究堅定文化自信(學術圓桌)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加強古籍研究堅定文化自信(學術圓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古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加強古籍研究可以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黨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我們要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並結合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加以改造、補充、拓展、完善,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今天刊發4篇文章,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探討。

——編  者  

  沉潛豐富古籍  立足百家學術

  豐富世界哲學思想寶庫

舒大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古籍典藏的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古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凝結著古人的智慧,可以為今天的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值得深入挖掘、認真汲取。

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按大類可以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體現了古人在不同領域的學術思考和哲學思想。經部中,現存傳世古籍以儒家經典《六經》影響最大。從哲學思想角度看,“《書》以道事”,蘊含豐富的歷史哲學思想﹔“《春秋》以道名分”,蘊含豐富的政治哲學思想﹔“《易》以道陰陽”,蘊含豐富的宇宙哲學思想﹔等等。具體來看,以《周易》為代表的“三易”中系統的“陰陽”觀念、“窮變通久”、“中正、中和、時中”、“簡易、變易、不易”等朴素辯証思想和《尚書·洪范》“五行”揭示了事物相生相克的普遍聯系、推衍生滅的唯物觀念。子部中,《道德經》以“道”為萬物本體,以“德”為萬物生成模式,《庄子》以“相對”主義、“無為而無不為”為運動方式,共同構建起了“尊道貴德”“自然無為”的哲學體系,一定程度上展現了那個時代關於事物變化、轉化的最高認識水平。史部地理類《山海經》等書,也為我們保存了“德義仁禮信”的宇宙觀和價值觀。集部匯集了許多哲學思想的文學表達。

古聖先賢重視系統性地總結自身或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想。比如,《論語》中“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構想,《孟子》中“四端”“五行”及“盡心知性”“知性知天”的闡述,《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和《大戴禮記·本命》“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的定義,《呂氏春秋·不二》中“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后”及《尸子·廣澤》中“墨子貴兼,孔子貴公,皇子貴衷,田子貴均,列子貴虛,料子貴別囿”的系統總結,西漢王褒、嚴君平、揚雄“道德仁義禮”的體系構建,都為我們研究古代哲學思想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可見,中華民族在創造燦爛文明的進程中,為人類文明發展貢獻了豐富系統的哲學思想。但是,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一些中外學者習慣於運用西方哲學史范式來書寫“中國哲學史”,大量關於中國哲學史的著作成為西方哲學框架下的中國哲學史敘述。當前,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要有構建中國特色中國哲學史話語體系的意識。這既是我們書寫中國本位“中國哲學史”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在需要。

構建中國特色中國哲學史話語體系,可以利用典籍中的諸子學說、百家理論,展示中國古聖先賢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時的心路歷程、思想火花和哲學思維。一是積極利用古聖先賢創造的中國古代哲學的標志性成果進行再思考。比如,中國古代以“三易”陰陽為代表的卜筮教化和以《易傳》為代表的三才合一的實踐學說,以《道德經》《庄子》抽象的“道”為代表的形而上學,以《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荀子》為代表的“人本”“民本”和“性本”哲學,等等。二是針對中國哲學史書寫存在的西化問題,有的放矢地構建起中國本位的反映古聖先賢揭示事物本質、發展規律、運行模式和守中原理的學術范疇和話語。可以利用“三易”揭示的“陰陽”觀念,《洪范》揭示的“五行”學說,《易傳》和“蜀學”揭示的“三才”思想,孔子等倡導的“中庸”理論,儒家經典確立的“尊師重教”“學以致道”“教學為先”“格物致知”等認知途徑。三是對於道德哲學這一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可以利用儒、道等諸子思想資料,構建“道為之元,德為之始”“仁義禮樂”為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行的道德哲學和情感哲學﹔利用儒墨名法對道德倫理、人文情懷、社會關系和日用常行的各種論述,梳理歸納“孝悌忠恕勤、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仁義禮智信、天道命性情”等實踐倫理。

從前,孔子利用“舊法世傳之史”整理成《六經》,后世儒者通過“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等方式,創造性地構建起龐大的儒家學派和系統的儒學理論。今天我們也應該沉潛豐富古籍、立足百家學術,用中國的學術話語、理論框架和思維模式,在更寬廣的視野中還原出我國本來的哲學史,構建中國特色中國哲學史話語體系,進而豐富世界哲學思想寶庫,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貢獻。

(作者為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萬物之中  以人為貴

  做好人文精神的總結和升華

馮勝君

我國古籍歷史悠久、卷帙浩繁,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古聖先賢的深邃智慧。在內容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是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歷來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懷,孔子的‘古之為政,愛人為大’,孟子的‘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荀子的人‘最為天下貴’,墨子的‘兼相愛’,都強調人的自身價值。”古人雲:“萬物之中,以人為貴。”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求我們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人文精神。我們要善於從古籍入手,做好人文精神的歸納總結、提煉升華,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人文”一詞,最早見於《周易》,本義是指對人進行禮樂教化。西周時期,對人的教化、人自身的修養開始受到重視。后來,孔子稱贊周王朝“郁郁乎文哉”,指的就是文明教化成果斐然。春秋時期,人文精神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得到了強化。《左傳》中記載了鄭國執政子產的一個故事,大意是說因為天上出現異常天象,多個國家同時發生火災,有人主張用珍貴玉器來祭祀,被子產拒絕。因為子產認為:“天道遠,人道邇。”意思是天上的事情飄渺遙遠,人間的事情切近相關,怎麼能用“天道”來影響和決定“人道”呢?人的主體性,就這樣逐步確立起來,人文精神的內涵也隨之越來越豐富。


本文标题:加強古籍研究堅定文化自信(學術圓桌)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