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证券金融 > 金融研究 > >

绿色金融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中国ESG投资将成为主流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作为经济血脉,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保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据了解,目前我国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2021“碳中和元年”,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其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到了1.1万亿。在绿色金融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有何措施?

  本期绿色金融系列对话邀请到领域权威专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遥。她表示,当下我国的绿色投融资仍持续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引导更多的公共和私人资本流入绿色低碳领域投资仍是最迫在眉睫的问题。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经济低碳转型对金融支持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王遥表示,资金的需求侧和供给侧都存在诸多障碍。需求侧(企业端)转型意识比较薄弱,对转型的趋势和风险没有足够的认知,而供给侧(金融端)也存在绿色金融总量仍有不足、产品和服务结构不够平衡、绿色资金投向结构不平衡等问题。

  展望未来,王遥表示,金融机构作为提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服务的行业主体,需重点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权益等多种形式,撬动民间绿色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方面的项目投资,缓解环境问题对于财政的压力。同时,积极推动产品创新以提升各个市场主体参与绿色金融、碳金融、ESG、可持续金融实践的积极性。

  谈及投资机会,王遥认为,绿色投资势必会蕴藏大量机遇,未来我国传统绿色金融服务将进一步创新升级、更加个性化与多元化,碳中和债、可持续挂钩债券、乡村振兴债券等专项用途绿色债券相继推出,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将不断绿色化升级创新。另外,随着全国市场的不断完善,碳金融也将衍生出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为绿色投资带来多渠道选择。

  Part1:绿色金融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绿色金融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中国ESG投资将成为主流

:“双碳”目标背景下,您认为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与碳中和目标存在哪方面的差距?

  王遥:我国已经发布推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总纲领和顶层设计,绿色金融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能源体系将面临重大变革。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蕴藏着大量绿色投资机会,传统绿色金融服务将不断升级。同时企业与金融机构对于绿色投资的需求日趋增加,将带动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化升级创新;

  其次,转型金融将迎来重要发展风口,与绿色金融形成合力。转型金融具备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强调经济活动、市场主体、投资项目和相关资产向低碳和零碳过渡,实现高碳棕色资产的绿色转型,也顺应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先立后破”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的要求;

  此外,我国的碳金融将迎来飞速发展与创新。随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将衍生出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发展。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经济低碳转型对金融支持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虽然日趋完善,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过程中,仍存在资金和产品等方面的差距。一是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而当下我国的绿色投融资仍持续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引导更多资本流入绿色低碳领域投资仍是最迫在眉睫的问题;二是绿色金融产品种类不够丰富,多样化和流动性方面仍需提升,碳市场和碳金融产品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限。

  Part2:高碳行业转型升级亟需资金支持

  

绿色金融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中国ESG投资将成为主流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哪些问题与阻碍?

  王遥:从资金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障碍。

  首先,从需求侧(企业端)看,一些企业的转型意识比较薄弱,对转型的趋势和风险没有足够的认知,不懂要转型;一些企业认知到要转型,特别是在双碳目标下,很多企业都感知到了转型压力,但对于所属产业和企业自身未来转型的路径和目标是不清晰的,所以不愿主动转型;近年来,在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还有不少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压力,没有将低碳转型纳入考量;此外,最核心根本的阻碍是,由于环境违约成本依然较低,一些企业认为不必转型。

  从供给侧(金融端)看,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国绿色金融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总量仍有不足。从量上来看,2022年上半年绿色信贷达到19.55万亿,占本外币贷款余额的9.47%,不到10%。绿色债券发展速度快,2022年上半年,大概新增4000多亿元,占境内总债券发行额度的1.29%,占信用债发行规模的4.49%,整个比例还比较小。另外市场上也有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创新,但总量较小;

  二是当前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结构不够平衡,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为辅,其他金融业态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支持更为不足;

  三是期限错配问题仍需解决。企业对中长期、金额大的贷款比较青睐,但是金融供给从防风险的角度来说,除非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更多发放的是一年期、三年期贷款,存在着期限不匹配的问题;

  四是绿色资金投向结构不平衡。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在转型过程中,高碳行业在转型过程中其融资空间更易受限,部分行业融资收缩过快则更易引发风险,因此高碳行业的转型升级非常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当下我国的绿色投资集中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领域,而转型项目资金缺口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后,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的现象,金融领域大量从高碳行业撤资的现象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其实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如何更好地在结构上支持到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并且推动这些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Part3:未来还需大力推动股权类融资工具


本文标题:绿色金融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中国ESG投资将成为主流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