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政治 > 资本主义 > >

青年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系统总结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收藏() 评论() 字体: 大 / 中 / 小

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同资本之间的关系)就这样通过严格的经济学分析、通过各种不同的经济范畴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各种量的关系清楚地加以揭示出来了。

  《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1847年12月在布鲁塞尔为德意志工人协会作的几次讲演,从1849年4月4日起它以社论的形式陆续发表在马克思任主编的《新莱茵报》上。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蒲鲁东的论战过程中所阐述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尤其是劳动价值理论)第一次获得了正面的、系统的完整的表达。该书是马克思40年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系统总结,也是这一时期最成熟的一部经济学著作。继《哲学的贫困》之后,马克思再次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根据政治经济学中科学的内在的方法(劳动价值论),首次全面地对人类社会的一个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微观”分析,深入地解剖了这一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济经关系,因而大大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生产关系这一范畴越来越获得了丰富的和具体的实在内容。这样,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就通过对狭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逐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它再也不是几条抽象干枯的骨骼系统了,而是开始逐渐发展为具有自己的肌肉系统和血管系统的丰满机体了。

  一、价值理论的系统阐述

  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研究方法,一种是科学的内在的方法,另一种是庸俗的外在的方法。斯密开拓了这二重研究方法的先河,他一方面探索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隐蔽结构,可以说是深入研究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生理学;另一方面又只是把现实生活过程中外部表现出来的东西,按照它表现出来的样子加以描写、分类、叙述并归入简单概括的概念规定之中。这两种研究方法在斯密的著作中安然并在,而且相互交错,不断自相矛盾,由此导致了斯密经济理论中正确的同错误的、科学的同庸俗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古典学派的集大成者李嘉图从左边批判斯密,清除了他的学说中的庸俗方法和错误见解,更为彻底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资产阶级制度的生理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李嘉图从这一点出发,迫使经济科学抛弃原来的陈规旧套,要科学讲清楚:它所阐明和提出的一切经济范畴同这个基础和出发点适合或矛盾到什么程度。“李嘉图在科学上的巨大历史意义也就在这里”。庸俗经济学派则从右边批判斯密,剔除了科学的内在方法,掷掉了劳动价值这个基础,发展并系统化了斯密学说中错误和庸俗的成分。它的出发点是这个三位一体的公式:“土地一地租,资本一利息,劳动一工资,因而只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对最粗浅的现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庸俗经济学所做的事情,实际上不过是对于局限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当事人的观念,教条式地加以解释、系统化地辩护。”

  19世纪40年代前期,马克思还没有发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这种内在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他从人本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出发,完全否定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批判古典学派的阶级局限性的同时,也将这一学派的优秀理论成果一起抛弃。40年代中期,马克思发现了从人本主义立场出发对古典经济学批判的虚弱,他在创立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肯定了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并对这一学派做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40年代后期,马克思开始批判地改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经济理论,同时着手创立自己的经济理论。在《哲学的贫困》中,虽然马克思赞同李嘉图价值理论的若干论点(对价值量的理解以及货币数量说),但是他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反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富有独创性地表述了他对价值质的理解上的新论点(把价值理解为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并把它和蒲鲁东的“构成价值论”对立起来。而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尽管马克思还没有对价值的质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如什么劳动决定价值,价值形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价值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转化为生产价格),因而在科学认识水平上还没有超出《哲学的贫困》,但是,马克思这本书中从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的内在方法出发,全面地、详细地研究了价值的量的规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的商品由私人“交换的一定比率就是它们的交换价值,如果这种比率是用货币来表示的,就是它们的价格”。商品的价格是怎样决定的呢?是由“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即供求关系决定的”。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决定商品价格的竞争的三个方面:1、卖主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降低了他们所供应的商品的价格;2、买主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提高了商品的价格;3、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结果要依上述竞争双方的对比关系即哪一阵营内部竞争激烈些来决定,正是这三方面竞争的结果使商品的价格确定下来。

  既然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那么供求关系又由什么决定呢?这个问题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已经作了阐明。这里他直接得出结论说:“不仅供给,连需求也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因为供求的波动每次都把商品的价格引导到生产费用的水平,虽然商品的实际价格始终不是高于就是低于生产费用,但是上涨和下降是相互抵销的。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把工业中的资本流入和流出总合起来,就可看出各种商品是依其生产费用而互相交换的,所以,他们的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

  价格由生产费用决定,实质上等于说价格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因为生产费用可以还原为劳动时间(包括死劳动和活劳动两部分)。所以构成生产费用的是:“(1)原料和劳动工具损耗部分,即产业产品,它们的生产耗费了一定数量的工作日,因而也就是代表一定数量的劳动时间;(2)直接劳动,它也是以时间计量的。”

  马克思同古典经济学家都认为生产费用决定商品的价值,但在这一点的理解上他们却存在本质区别。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平均价格等于生产费用是一个规律。他们把价格的上涨被价格的下降所抵销,而下降则被上涨所抵销这种无政府状态的变动看做偶然现象。这就使得他们对由竞争引起的价格波动对价值规律的作用估计不足。相反,另一些庸俗浅薄的经济学家把价格的波动看做规律,把价格由生产费用决定这一点看做偶然现象。


本文标题:青年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系统总结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