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创业 > 创业起步 > 法律基础 > >

全球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与治理研究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摘要】当前,全球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治理理念滞后、国际立法规则效力不足、国际格局调整带来的治理体系矛盾以及政府国际责任缺失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主权国家意愿不足、国际立法松散、治理体系不完善以及国家主义盛行。破解全球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困境,可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协调一致的共同行动建立全球海洋生态安全治理规则,优化全球海洋生态安全治理体系,平衡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

【关键词】海洋生态安全 全球海洋治理 海洋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P74;X321;D82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破坏、污染和过度开发等问题日益凸显,气候变暖对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灾害等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造成的污染与生态破坏越来越不容忽视,对全球海洋生态进行有效安全治理迫在眉睫。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全球海洋生态安全的关注与担忧,凸显了全球海洋生态安全治理中存在的巨大挑战和困境,海洋生态安全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全球海洋生态安全面临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破坏与海洋环境风险等多重问题

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全球海洋生态安全形势越发严峻,面临着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破坏与海洋环境风险等多重问题,海洋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一是近岸水体富营养化。相关研究表明,到2050年将有21%的大型海洋生态系统面临富营养化风险,集中在东亚、南美和非洲区域。各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养殖、城市废水、工业燃料燃烧等产生的物质,通过地表水、地下水甚至蒸发、降雨的过程进入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近岸水体富营养化。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容易导致大型藻类大量繁殖、悬浮颗粒增加,形成大规模藻华,破坏底栖生物的生态环境。这些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造成部分海洋生物死亡,影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严重的会引发赤潮和绿潮,危害海洋水体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

二是微塑料污染。微塑料污染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广泛分布于海洋之中,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海洋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沿海城市、港口、航运活动和沿海垃圾场,塑料碎片进入海洋,通过光解、机械和生物降解分解成微塑料。据估计,全球各海洋中的微塑料数量高达数万亿个。微塑料的负面影响严重:首先是生物摄入,约90%的海鸟和50%的海洋哺乳动物被发现有误食塑料的记录。其次是健康影响,微塑料引起海洋生物消化系统堵塞、内分泌问题和毒素释放等问题。最后是经济损失,每年因塑料污染而导致的渔业和旅游业损失估计高达数十亿美元。

三是核污染。日本政府不顾民众的抗议与全世界的反对,于8月24日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给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首先,日本核污染水所含碳-14等放射性物质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其中所含放射性物质将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并随着食物链危害人类食品安全,甚至对人类的遗传基因产生影响。其次,放射性元素,如氚、铯、锶等随洋流扩散,会造成跨国界污染,在损害各国利益的同时深度影响东北亚的政治经济格局。最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这一行为可能会引发“破窗效应”,为今后其他国家相同行为提供先例,造成全球核污染水监管失灵,引发更多的核污染水排海。

海洋生态遭受破坏。

一是海洋荒漠化严重。海洋荒漠化也即海洋生态系统的贫瘠化,指海洋中的大规模生物资源受到破坏的过程。全球珊瑚礁正在急剧退化,海草床丧失,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受到威胁。这主要是由于沿海工程建设、围海造田、污水排放、鱼类滥捕等人类行为破坏了海岸生态环境,导致海水水质恶化,赤潮频发,从而使海洋出现了“荒漠化”的现象。海洋荒漠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海洋污染引起海水富营养化,浮游生物、鱼类大量死亡甚至灭绝;另一方面是沿海工程毁坏了红树林、湿地滩涂,破坏海岸环境,使部分海域海岸带丧失抵御风暴潮、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自然灾害风险增加。

二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生物多样性锐减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引起:一方面是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摧毁了部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滥捕导致物种资源枯竭;排污、核泄漏等海洋污染使海水富营养化;人类工程建设使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其严重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是物种灭绝,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数据,全球海洋已有超10%的鱼类物种被评定为濒危或受到威胁。其次是生态系统破坏,当某个物种数量减少或消失时,它们在食物网中的角色空缺将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最后是全球气候调节,海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稳定地球气候系统。减少的生物多样性可能降低海洋对碳的吸收能力。

海洋环境风险加大。

一是海洋灾害频发。对人类影响严重的海洋灾害主要包括台风、风暴潮、赤潮和海水入侵等。其中,风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大。全球气候变化将增加海洋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与难以预料性。如海平面上升加之天文大潮和气旋过境引起的强风和强气压将导致更加严酷的风暴潮灾害。而人类的围海造田等不合理行为破坏了海岸带,降低了海岸带抵御风暴潮、台风等海洋灾害的能力,沿海地区承灾体极具脆弱性。每年全球平均有80个热带气旋形成,这些风暴的强度和频率都有增加的趋势,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风灾、洪水和海啸。

二是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通过两方面导致海平面上升,一是气温升高导致陆源冰川及南北极地冰川融化;二是海水变暖膨胀扩张,占据更多的海洋空间。海平面上升将导致部分地区遭受淹没的威胁,迫使数百万人口迁徙,极易引发难民危机和社会动荡;部分物种栖息地迁徙的速度难以超过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珊瑚礁、红树林等沿海栖息地也可能随着海平面上升而消失;沿海城市的工程建设也会遭到破坏,将产生数十亿甚至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三是突发环境事故风险加大。随着国际贸易发展与石油需求量增加,海上运输日益频繁,突发环境事故的风险也逐渐加大。海洋突发环境事故主要包括了溢油事故与危险化学品事故,一旦发生对人类社会与海域危害极大,生态破坏难以修复。如2011年日本东北太平洋地区发生地震及海啸,引起福岛核电站核辐射泄漏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之中,对海水水质与海洋生物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突发环境事故对海洋和人类社会的危害深重,包括生态系统受损、经济损失和健康威胁等。由于海上环境事故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以及海洋区域的所属权问题,目前全球海洋突发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尚不完备,难以有效应对突发事故。

全球海洋生态安全治理面临的四重困境


本文标题:全球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与治理研究
分享到: 更多

更多关于“法律基础”的文章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