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预算报告各项预算安排契合实际,积极财政政策这一主旨贯彻整个报告,主题鲜明,令人信服。”谈起今年的预算报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洪范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预算执行对预算的落实落地有着重大意义。马洪范指出,2022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匹配,各级财政部门较好地完成了预算,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这一成绩的取得非常不容易,特别是在以下三方面收到了显著成效。”马洪范对此逐一进行了详细解读。
在财政政策方面,各级财政部门加强经济形势和财政收支分析研判,落实落细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综合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预算内投资、财政贴息等工具,减轻市场主体成本负担,支持稳增长促消费,为下半年财政收入形势好转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预算管理方面,各级财政部门强化财政资源统筹,盘活存量资源资产,实现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较大增长;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及时清理收回结转结余资金,科学调度国库库款,大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效缓解了财政收支矛盾和压力。
在财税体制方面,中央财政带头压减支出,加大财力下沉力度,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扩大直达资金范围,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为全力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需要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体制制度保障。
稳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扩大内需是重要途径。“预算报告在稳增长、扩大内需方面,凸显了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大作用。”马洪范指出,与去年相比,202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诸多积极向好的转变。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全面落实落地,市场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逐渐增强。然而,国际环境及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这就特别需要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巩固发展向好态势,注入新的更大动力,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马洪范强调说,从今年的预算安排和财政政策上看,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赤字率按3%安排,全国财政赤字比上年增加51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资金安排100625亿元、增长3.6%。“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保证2023年的财政支出强度维持在上年的水平之上。”
二是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政策不断档,不急转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分类采取延续、优化、调整、加强等举措,强化年度间政策衔接,重点支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
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积极支持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完善资金直达机制,强化预算执行监控,花好用对每一分财政资金。
马洪范说,今年的预算安排注重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弱项,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支持加力稳定外贸的同时,注重扩大国内需求。通过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潜力充分释放,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
其次,充分发挥财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职能作用,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根本上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最后,加强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既能培育更多经济增长动力源,又能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