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法学 > 民法 > >

上海:全力保障民法典落地后精准适用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上海:全力保障民法典落地后精准适用

民法典分编》研究兴趣小组研讨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陈 凤

2019年2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成立《民法典分编》研究兴趣小组,聚焦57项重点问题,开展深入研讨。这个小组由74名来自上海全市三级法院的民商事审判业务骨干组成,上海高院副院长茆荣华任组长。经过一年多的时间、25次研讨,最终汇集成了一本含98万字、50篇文章的书——《〈民法典〉适用与司法实务》。

集合——

74名业务骨干加入其中

“这是一本凝聚了上海法官集体智慧的书。”茆荣华说。

早在2017年,上海高院就成立了《民法总则》研究兴趣小组。当时,小组成员只是上海高院的部分法官;这一次,针对民法典的研究兴趣小组,院内想要扩充队伍、弥补缺憾。

“相比较民法总则,民法典对审判实践的指导意义更大,中级、基层法院法官们的加入非常关键,他们能够带来最鲜活的案例和问题的原动力。”因此,茆荣华决定,这次活动要覆盖全市三级法院,让更多法官加入进来。

高院搭建平台,来自全市多家法院的法官和调研能手们齐聚一堂,展开研讨,这样的机会对于基层法院的一线法官来说尤其难得。“招募令”发下去没多久,就吸引了不少人踊跃报名。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川沙人民法庭法官唐墨华之前就听说过《民法总则》研究兴趣小组。作为一名在基层民事审判岗位上扎根了十年且喜欢钻研和思考的法官,她非常期待自己也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和平台进一步学习和发声。因此,当浦东新区法院研究室打算将她作为推荐人之一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许多像唐墨华一样来自一线的基层法官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经部门推荐和个人自荐,本着开放、自愿、个人兴趣的原则,《民法典分编》研究兴趣小组共计招募74人,覆盖了法院立审执各个条线,还有刑事条线的法官也加入其中。

2019年2月,兴趣小组召开启动会,由茆荣华给大家做动员,并把整个民法典分编(草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梳理了一遍。“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梳理问题、明晰争议,已经达成共识的问题不必再谈。”大家按照茆荣华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以及小组的统筹安排,很快就确定了选题。兴趣小组还明确,前期主要侧重于对民法典(草案)提建议,待各分编三审稿出台后再转向对民法典的适用进行研究。

机会难得,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庭法官李兴一口气报了两个选题:“从我个人来说,我不想写我很熟悉的领域或已经有成熟思考的问题,而是想去研究一些我自己也还没想明白的问题,希望能够借着这个机会和集体的智慧,逼着自己去写作、思考和表达。”

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副院长俞巍与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法官沈文宏在得知对方都选择了“先诉抗辩权及其除外责任”这一主题后当即表示:“一起合作吧!”

激辩——

从理念碰撞到相互吸纳

选题确定了,但在第一次研讨活动上,谁要作第一个汇报发言却成了一个难题。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却要完成一篇上万字的论文,绝非易事。当大家陷入纠结时,茆荣华干脆亲自“点兵”:“张俊,就你了。”

张俊是上海高院海事及海商审判庭的一名法官,他调研经验丰富,之前参加《民法总则》研究兴趣小组时也是组里第一个发言的人。但这一次,他仍旧感到紧张:“这次研讨比上次研讨难度更大,关注的问题非常具体,对执笔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非常熟悉自己的审判领域,还要去做很多深入的学理调查和分析研究。”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李彦汇报的主题是“居住权制度的本土化适用”。“我觉得自己已经想得挺全面的了。”没想到研讨会上,他还是收到了很多意见建议。“这段内容不适合放在正文里,最好用脚注或者附表。”“这一部分的逻辑还需再理顺一下。”“我认为这点不是很重要,可以删去,突出重点内容。”……李彦埋头飞快地将这些意见建议一一记录下来。

写文章作汇报的人紧张,与会的其他小组成员压力也很大。每次研讨会召开前,上海高院研究室的李瑞霞都会将待汇报的文章提前两三天发给所有小组成员,让大家做好准备。

“我们希望大家不仅会写,还要会说、会表达。”茆荣华明确要求,“赞美的话不用说,直接提建议。”

第一次研讨会上,上海一中院民庭副庭长金绍奇就“毫不客气”地问张俊:“法定权利优先于约定权利是否与合同领域意思自治原则相悖?”这让张俊一惊,他发现自己确实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之后修改文章时,他便吸纳了金绍奇的意见,让自己的分析论证得以更为全面。

李彦就很喜欢这种“头脑风暴”。“改稿是件很难熬的事,需要对自己进行痛苦的反思。我的意见是否应该得到保留?别人的意见我有多少需要采纳?这是一个不断否定再否定的过程。”李彦将初稿形象地比喻成“毛坯”,“只有经过大家‘你一锤我一打’的磨炼,才能得到真正经得起检验的产品。”

上海高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树森表示,研讨会上不乏“脸红耳热、针锋相对”的场面。这种没有行政级别之分、纯粹的研讨氛围,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沉浸其中,“就像回到了学生时代”。

“每次研讨会,汇报文章的人就像在进行论文答辩一样,要接受‘灵魂拷问’,为此,大家都是铆足了劲。另一方面,其他人也要注意自己提出的意见,如果很Low,也会很没面子。”上海高院民庭副庭长余冬爱说:“大家都是火眼金睛,一看就知道你有没有认真准备过。”

表扬容易批评难,要想“批”得到位,更要下功夫——茆荣华不仅这样要求大家,也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会前,他对文章通读精读数遍;研讨会最后,他还会结合每一个人的发言,提出修改方向和指导性意见。

“如果我泛泛而谈,说不到点上,下面人也不服气。”茆荣华笑着说。

一年多来,在这种平等讨论、无私分享的激辩氛围下,观点、灵感、思辨之智就这样悄然凝聚。

成果——

不只是一本书

今年6月底,这本汇集了上海法官们集体智慧的书——《〈民法典〉适用与司法实务》终于出版了。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为书作序,称其“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不少民商事条线的法官们也纷纷表示“这是一本拿来就能用的书”。

合力完成的书能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高度评价,这让小组成员们都感到非常自豪。他们同时又表示,其实,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在研讨过程中收获到的东西。

有的人感谢兴趣小组让自己更自律、更善于独立思考。


本文标题:上海:全力保障民法典落地后精准适用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