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演讲与口才 > 礼仪课堂 > 鲜花礼仪 > 传统送花 > >

传统民间缠花概述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9705002158
>

  传统民间缠花的制作方法是使用彩色丝线在剪好造型的纸板上进行缠绕,制作出来的成品色彩鲜艳,造型丰富,被人们称为“立体刺绣”。民间缠花特点显着,概括为:“小”、“巧”、“精”、“活”。“小”是指缠花的体积,“巧”是指缠花的构思寓意,“精”是指缠花的技艺,“活”是指缠花艺术的形式⑦。

  2.1 传统民间缠花的起源。

  缠花的发展并未有详细明确的史料记载,只能从一些地方志和老人的口述中推论出大约在清朝时期开始流行,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人们戴花的习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写到:“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提到的就是当时住在蓬莱仙宫的杨贵妃——杨玉环,唐玄宗的突然到访,使得杨贵妃来不及整理妆容,匆匆忙忙出来相见,诗句中的“花冠”便指的是戴在发髻上的一种花饰。后来到了宋代人们对带花的喜爱更进一步,男子头上开始流行带花。当时人们对头上带花习俗的喜爱并非仅来自朝中官员,其实百姓亦十分流行。如,欧阳修在其《洛阳牡丹记》中就曾记录描写:“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意思是洛阳当地当时的民俗是老百姓们喜爱花朵,每逢春天花开的时候,无论人们的高低贵贱都爱头上佩戴簪花,即便是挑着担子的夫役也是如此。然而,古时的温室种植技术不如现在发达,同一季节花朵的种类也不及现代这样丰富,特别是到了冬天树木枯萎、百花凋零的时候就没有充裕的鲜花,于是在后期就出现了绢花、绒花、绫花、绸花、珠花、缠花等人造花饰。⑧到了明清时期,民间传统缠花开始在鄂、闽、台地区广范流行,于2007年《厦门志》的人员普查中得知自古以来闽南妇女都有在头上插花的习惯,这也是为后期闽南地区喜好制作春仔花(也称为闽南缠花)的起源。在2007年《厦门晚报》中出现一篇《翔安红厝村家家户户都扎花》的报道,其中就介绍了古老传统的闽南缠花,并描述直到现在,翔安区盛行着婚礼庆典带缠花的礼俗。

  民国时期,传统民间缠花开始逐步清晰起来,湖北英山缠花(图2.1)到了鼎盛时期,不管是达官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都开始流行制作传统缠花。在台湾福建两地,制作缠花已成为20世纪初期妇女们的日常手工艺。巧手的妇女们制作出色彩鲜艳的缠花在街上进行售卖,成为了当时一条特色独立的手工业。

  2.2 传统民间缠花的用途。

  传统民间缠花做工精巧细致,色彩缤纷靓丽,造型寓意富贵吉祥。其制作材料十分简单,不需耗太多金钱,凭靠巧手慧心即可做出精美的作品,充分显现出妇女勤俭聪慧的天性与独特的艺术涵养。所以缠花象征寓意大于其实质作用。不同的缠花作品根据传统习俗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2.2.1 婚嫁装饰用途。

  (1)新娘面花。

  民俗婚嫁中,新人或者家人头上带花是中国很多地方的传统习俗,因各地区的审美和民俗有着丰富的造型样式,这种装饰是美观也是一种吉祥祝福。在湖北英山,过去流行着一种用缠花装饰的新娘面花。面花造型类似于传统凤冠,佩戴在新娘头部上方。新娘面花早期是鲜花装饰,后来用假花代替,后来慢慢演变成用缠花来装饰新娘面花。这种新娘面花在民国时期的英山非常流行。如图2.2(a)是英山老艺人流传下来的新娘面花,虽然时间的流逝带走了丝线的光泽色彩,但是依旧可以看到用色非常鲜艳大方。正中间是富贵牡丹花,两旁是衬托的橙红色花卉,间隙还点缀了蝴蝶,面部有串珠流苏遮挡五官,双耳旁是玫红色丝线流苏。图2.2(b)是陈广英所制作的新娘面花,与老艺人面花造型有稍许不同。根据陈广英访谈得知英山新娘面花失传已久,只得在其师傅的指导下摸索着完成面花作品。其作品上百花盛开,有莲花、牡丹、栀子花等,花朵的颜色层次丰富,寓意吉祥。其中粉色荷花是象征着新娘纯洁无暇、百年好合,牡丹象征着大富大贵、幸福安康,制作这样一副漂亮精致的新娘面花需耗时长达五个月左右。

  (2)婚用春仔花。

  福建闽南地区的缠花也称为闽南春仔花,或者称为“吉花”(图 2.3)。是当地人传统婚礼上,新娘、母亲、婆婆等女性亲属会戴的一种吉祥头饰。不同造型的缠花和不同丝线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和身份,例如,新娘会佩戴“新娘花”,“新娘花”上的双石榴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牡丹花和官帽是祈福新男富贵升官;婆婆佩戴“婆婆花”上的龟鹿寓意添福添寿或者佩戴百合花为新人祈福;母亲佩戴粉红色百合花寓意新人百年好合;亲朋好友则会佩戴造型略微简单的“春仔花”为新人送上自己的祝福。

  虽然时代发展迅速,但在福建厦门部分地区还是仍然秉承着传统的婚礼习俗。在结婚当天,新娘会佩戴漂亮精致的春仔花以求吉祥幸福的寓意,如图 2.4 所示。

  (3)步摇发簪。

  早期台湾北部的客家妇女出嫁时,头上便会簪插金属制发钗或者颜色鲜丽的缠花发簪(图 2.5)。缠花发簪通常是两个一对,造型以蝴蝶、蛾或者花草为主体,搭配着各式各样的金属线圈和琉璃串珠。串珠和金属线圈会跟着新娘的步伐摇曳颤动,类似于步摇。

  (4)绣灯与挂件。

  缠花灯饰现只在台湾缠花历史中有所记载。客家婚嫁礼俗中,绣灯与挂件(图 2.6)也是新娘需要准备的嫁妆。缠花绣灯在布料灯罩上刺绣,常见的纹样是富贵吉祥的花鸟、葫芦、蝴蝶等,灯饰上方由各种吉祥寓意的缠花作品堆积组建形成。灯把是用丝线缠绕的金属制的葫芦形状把手,绣灯的“灯”同谐音“丁”,有着添丁旺族的涵义。

  挂饰多用于婚房装饰,挂在床帏两侧成双成对。在古老的客家传统习俗中,亲朋好友都会来看看新房,所以新房一定要装饰的漂漂亮亮。特别是富贵人家的大小姐会制作许多精致美丽的绣品和缠花来装饰新房,以彰显自己精湛的女红手艺。

  2.2.2 庆生寿宴用途。

  民间小孩子满月或者满周岁时,长者会为小孩筹备全套装束,包含服饰、金银锁、手镯、脚链、鞋子、帽子等衣饰物品,组织亲戚朋友举行小孩的抓周活动(图 2.7),以此来庆祝宝宝的生日。在这个活动里面小孩带的帽子在英山、台湾地区就会与缠花相结合。


本文标题:传统民间缠花概述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