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哲学 > 逻辑学 > >

只抱着逻辑不放的人,99%都沦为了杠精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学逻辑能让人头脑清晰敏锐,能更好地讲道理——这是我们对逻辑学的常见期许。(我们说的逻辑学一般指传统的形式逻辑,既非太过高深的当代数理逻辑,更非黑格尔乃至马哲课本上的辩证逻辑——很多人会觉得黑格尔式的逻辑学是最没逻辑的。)

但学逻辑真的能让人头脑清晰敏锐,能更好地讲道理吗?不一定的。一种很常见的情况是,学了逻辑却变成了杠精,变得听不懂正常人说话,把日常语言不加解读地当成直愣愣的命题,然后批判来批判去。

举例来说,某本书上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要好好读书。你可是个学生!”

学了逻辑学的人可能会告诉你,这段话逻辑有问题,缺了大前提,完整的表述应该是:

大前提:学生要好好读书

小前提:你是学生

结论:你要好好读书

最好再给你符号化一下:

M是P

S是M

S是P

这个例子当然有些太荒谬了,几乎任何逻辑学教材都会告诉你,有省略的三段论,可以省略前提或结论,因为这些前提或结论太过明显,不说对方也知道;还有顺序灵活的三段论,有时我们会先说结论再说前提。前面例子里的就是一个既省略前提又顺序灵活的三段论表达。

日常表达和逻辑学教材上精确系统的表述方式不同,比较简便生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常表达不合逻辑,大多数时候我们说的话、写的文章都挺合逻辑。

日常表达发生在具体语境中,有些话不说对方也知道,同时我们讲话不仅要考虑逻辑通顺,还要考虑许多别的因素,比如情感表达、简便性、生动性、藏点言外之意,等等。

常有人说: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此时如果一本正经作出如下反驳显然很傻: “你这个是全称命题,只要找出一个反例就能否定。你爸爸也是男的,难道也不是好东西?所以你最多只能说,大部分男人不是好东西,而非没有一个男人是好东西。” ——正常人都知道,这话不能那么刻板地解读,它就是一种夸张,主要想表达一种愤怒情感。

非专业人士学的形式逻辑,本身都很简单,大概就是初中数学的智力水平。真正难的不是掌握那些理规则,而是听到日常对话、看到非逻辑学专业的文献,能够准确判断出它这里用了(应该用)什么理方式,然后作出系统准确地重构,把整个推理结构清晰呈现出来。如果整个推理结构非常复杂,那么还可以把相关内容作符号化处理,进行符号化的逻辑演算。但我们极少需要这样做,符号化往往只是多此一举。

一种常见的误解是,觉得自己水平不行是高精尖技术掌握得不够多。其实绝大部分时候,我们不需要那么多高端思维工具,重要的是把基础工具用好。 差生文具多;中国厨师一把菜刀能玩出花来。工具多一点自然好,但不能为了耍工具而耍工具,重要的是正确判断这里适合用什么工具。在厨房里,大部分工作一把普通菜刀就能完成,重要的是刀工,而非工具多寡。

只抱着逻辑不放的人,99%都沦为了杠精


比形式逻辑更容易让人变成杠精的是各种强调非形式谬误的批判性思维。 很多热衷分析非形式错误的文章都特别没营养,只是立场先行的另一种修辞。因为那类分析都脱离现实背景,按照一种理想交流共同体的设想来设定论证标准,据此批判一些具体情境中的言说。事实上,很多乍看犯了非形式错误的论证都是有道理的。由于“形势使然”,那种论证“形式”就是make sense的,特别典型的是滑坡谬误、诉诸权威谬误。

非专业人士学逻辑学还是要把它作为语文的一个特殊分支来学习。逻辑是一种思维语法,但它很少会直愣愣表现在我们的各种对话、文本中,它是潜藏其中。把握对话、文本中的逻辑是“理解”的一个重要层面,和破解各种修辞手法、领会言说目的等理解任务交织在一起。脱离这种复杂生动的理解,呆板地学逻辑,特别是热衷于符号化卖弄,则只会塑造出“人民币玩家”:看起来思维装备一大堆,用起来一团糟。

总之,学逻辑应该让人头脑清晰敏锐,能更好地讲道理,但这不一定能实现。

我们的思想言行都是非常复杂的,逻辑只是其中一个维度,只关注这个维度可能会导致“有了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的杠精表现。


本文标题:只抱着逻辑不放的人,99%都沦为了杠精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