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考试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地理备考 > >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特别提示】荒漠和荒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还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3.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图文拓展〗

1.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上升后,地下水易沿土壤孔隙到达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形成水汽蒸发,而其携带的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次生盐渍化。

2.石质荒漠化的形成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在降水丰富的石灰岩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地表遭受破坏,表层土壤被流水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

3.过度放牧引起荒漠化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过度放牧是荒漠化的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绝大部分牧区都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草原下往往就是贫瘠的土地,一旦放牧量超过草场的承载量,使草场的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便造成了荒漠化。

4.破坏森林引起荒漠化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乱砍滥伐森林,开垦新的耕地,也是破坏生态平衡、造成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植被是保持土壤水分、防止风蚀作用最有效的保护层。

考向一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干旱气候→稀少植被→育较差土壤发→沙质沉积物平地多疏松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针对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应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考向二 土地利用结构图的判读

1.土地利用类型图判读的方法技巧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判读步骤:

第一步、抓住关键,找到依据。通过读图名、坐标、图例,了解图中反映的主要信息。

图1反映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加、负值表示减少

图2反映的是上海市某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纵坐标表示增加的面积

图3反映的是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纵坐标表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

第二步:比较信息,找出规律

通过比较,找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分布、面积大小、比重变化及变化规律

图1中耕地、沙地比重增加,草地、建设用地、盐碱地、沼泽地比重减少

图2中旱地面积增加最多,其次是建筑用地、水浇地

图3中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

第三步:推断问题、分析原因

根据图中各种土地结构的比重、变化情况,推断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由图1中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可知,大量草地开垦为耕地,沙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

由图2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量可知,农业、工业、城市化较快。

由图3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可知,退耕还林、还草致使耕地比重降低,城市化、工业化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

2.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本文标题:【专题复习】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