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化 > 历史学 > >

得到App专职作者贾行家:破解有关知识服务的两个偏见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2019年5月26日,得到App正式上线3周年。得到App三周年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放日活动,通过16场主题演讲完整公开了得到团队从事知识服务3年来的工作心法。

得到App专职作者贾行家以《我们怎么在新平台上传达知识》为题做了分享,破解了有关知识服务的两个偏见。他表示,得到作者和老师的目标,就是从解决专业化的问题开始,帮用户搭建知识结构。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好。我叫贾行家,是得到的专职作者之一。

得到App专职作者贾行家:破解有关知识服务的两个偏见

我们专职作者是干什么的?挺一言难尽的。我一年前来求职那天,就这个问题,和罗老师进行了一场不着调的对话。我问他“我不知道具体该干什么,您有什么建议?”他说“我也没想好。咳,反正咱们也经常变。”我后来发现,这家公司真这样。你听出来了:我是东北人,这么兵荒马乱的节奏,让我很崩溃。但罗老师那天很认真地说了一句话:“得到是我打算做一辈子的事儿。”

作为东北人,这个规划相当于有编制,特别吸引我。

表面看,专职作者就是写稿嘛。二三十分钟讲一本书,12分钟讲一个事儿。在解读了40多本书,做了两三门课以后,我得告诉你:这事说简单简单。就像最早的书,是把字儿印到纸上,再订起来。说复杂就复杂,迟早要变得像印刷出版行业一样复杂。

我们面对的事儿,真不是看起来这么简单。

我具体说说,怎么个复杂法?对我们的产品,我常听到两类评价。

第一类就是:“咳,这有什么难的?你看人家电台主持人,都不用写稿子,就能唠好几个钟头。现在拍电视剧,机器一支,仨月能拍80集。跟人家比,你们这产能都低了。”

那咱们想想,现在多少人能花几个小时听俩人聊天?姜昆二十年前就说过:“电视剧从第一集搞对象,搞到第40集都没搞上,有这时间我自己搞一个好不好?”

媒体和互联网的改变,有个基本动力:就是大家对时间的态度变了。我知道在坐的各位用户,你没用这个时间刷短视频,去打一局手游,你们选择了学习。你们对时间非常有态度,不容忍荒废。

我没法知道,一笔钱数对你的具体意义。但我和我的同事们知道,因为你的信任,我们在占用你生命中的30分钟或者12分钟。这是件非常让人敬畏的事儿。

我们体现敬畏的方式,就是用更长的时间,来换你的更短的时间。你上班路上听到的一篇说书稿,一般是20多分钟,这是按你的注意力和通勤时间计算的。这篇稿子,从选题、出提纲初稿、主编修改、总编审定;再到转述师磨合、制作物料。需要整个团队200小时的工作。从我们的200小时,到你的20分钟。我们讨论稿子,最常出现的问题是:这段话能不能压缩,让录音再短几秒?

一门课也是这样。很多专家老师的毕生绝学,在我们主编的“压榨”下,缩小到三十讲,就是五六个小时,两档电台节目。你应该有感觉:得到课程的每一讲,放到大学课堂上,都能扩充成一节大课。我们讨论课程的质量概念,不只是主观感受,也是物理概念,就是得体现密度和体积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得到作者团队开足马力,尝试各种加快效能办法;各位主编对老师四处围追堵截,产量看起来还不是太高。因为,我们一直在用更多的时间,换你更少的时间。

我经常遇到的第二类评价是:“12分钟一节课,讲的都是碎片化的东西吧?” 不客气点儿说,说这话的人,真正焦虑的,不是接受到的信息,而是发现自己没有好的知识结构来消化信息。我们只要你的12分钟,因为时间的碎片化,是现在所有人的现实问题。但在这12分钟里,我们要把碎片时间,整合成一个有力的认知。这个认知,最后会完成你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碎片可以整合,就看你的本事。

你要不信,我可以举个例子。比方说,徐弃郁老师在《英国简史》里,提了个问题:按说,美国的独立战争,应该让英国遭受重创才对。之前的300年,她都没吃过这么大的亏。但奇怪的是,英国的崛起和海外扩张却基本没受影响,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不是徐老师这样的国际政治专家,没有对英国和世界历史格局有通盘理解,是问不出来的。它的反常,正好切中了英国政治的核心成就。

徐老师问完,还负责回答。他说,这个重要秘密,就是英国对失败的管理。面对前所未有的失败,英国立即止损,不再投入了。因为她关注的是全球的扩张,不会在一个点上耗尽力量。随后,英国重建了利益格局,立刻和美国建交,开展贸易,结果又通过商业金融手段,控制了美国一百年。这种能力让英帝国的衰落缓慢可控,不是崩溃式的。

你看,徐老师是不是用十分钟,提出一个我们想不到的问题,又深刻地把整个历史脉络、英国的立国之本都说清楚了?它还有一个意义:我们规划事业,经营人生,同样有一个管理失败的问题。你知道可能没有这个概念。

我们得到和各位作者老师的目标,就是从解决专业化的问题开始,帮你搭建知识结构。这就像种一棵倒着生长的树。

它最初是细微的枝杈,最后会汇集成一个强大根系。我们的内容生产,一直在延展和连接。你看到的,是每隔一段时间上不同领域的专题课、精品课。但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它们彼此之间建立了联系,聚拢成一个知识结构。

所以,不是我们的产品碎片化。而是我们只用你的零碎时间,和你一起建立知识系统,建立心智的联系。

我把我参与的这门新手艺,说的这么重要,这么不容易,可不是说我掌握该怎么做。我只是个学徒。但因为距离近,观摩到了各位老师的方法,可以和各位分享。说起来,策划一个课题,写一篇稿子,我们面对的问题,看起来也很简单,表现出来的就是两句话:架子该怎么搭?题该怎么破?

那咱们就先来说:得到系老师,会怎么搭架子?最让我赞叹的是吴军老师。他是一位信息科学家,我认识的软件工程师,都是他的粉丝。他还是位深邃的思想者,在《科技史纲60讲》里,为什么呈现了宏大的世界,搭建了新的历史解释体系。

我们知道,历史材料不等于历史。历史学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来组织和分析材料。之前的各种科技史,包括李约瑟的巨著,都有个限制:研究者没有经历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这个新现实,是足以改变观看历史方式的。这一次,吴老师重建了人类科技历史。

他搭建系统是从寻找支点开始的。

吴老师一出手就让我醍醐灌顶。他说,科技的两条线索是能量和信息。物质从本质上讲是能量构成的,信息是组织和调动能量的法则。所有的科技进步,都会落在这两条线上。这种判断力很关键。重要的不是纠缠细节,而是建立一个观察思考的高度。要是不能用几个词、一句话来描述结构,就是没想好;这个时候动笔,就是不负责任。


本文标题:得到App专职作者贾行家:破解有关知识服务的两个偏见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