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范文网

当前位置:自我介绍范文网 > 毕业论文 > 哲学 > 中国哲学 > >

孙正聿:一位当代中国哲学家的学术人生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管理员 | 本文已影响

  哲学家学术人生,是以理论想象表征生命体验,以生命体验活化理论想象的人生,是哲学家在体悟人生、顿悟生命以及开悟思想的基础上以哲学论著的形式进行自我思想阐释的人生。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孙正聿作品系列”(包括《哲学通论》《哲学观研究》《辩证法研究》《生命意义研究》四部“代表性著作”,以下简称“作品系列”)即是表征孙正聿先生在生命体验和理论想象的融合中追问“哲学”的心路历程和研究心得的力作。以“如何理解哲学”为思想主题选编的“作品系列”,整体性呈现出一条清晰的灵魂主线:在生命体验与理论想象的融合中追问“哲学”,却又表现出各具特色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质。“作品系列”集中地展示了哲学家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所创造的主体性、原创性的哲学理论。阅读“作品系列”,我们时刻被“思想者”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所震撼,被其字里行间所呈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所感动。

  重审哲学本质

  《哲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是凝结着孙正聿先生在长期的哲学教学和哲学思考之心血的“专著性教材”。《通论》甫一出版,就在学界掀起一波在哲学改革境遇中讨论和研究“元哲学”的热潮。该书先后被收入“中国文库”和“人民·联盟文库”,并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通论》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就在于作者直面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直视人们对于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误读和误解”,自主体地提出了直指人心且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哲学”阐释,打通了哲学的理论空间和思想道路。

  《通论》打通哲学的理论空间和思想道路,首先体现为对哲学历史处境的困惑和考量。作为“专著性教材”的《通论》正是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哲学理论的有效性遭受时代拷问和时代变革需要创新哲学理论的双重历史处境中“应运而生”的。它凝结着孙正聿先生对“哲学理论创新和哲学教育向何处去”的追问与反思: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我们所研究的“哲学”?具体言之,究竟怎样理解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究竟怎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与常识、科学、艺术、宗教等的关系是什么”,“哲学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们如何理解哲学”,“哲学具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哲学是否只是脱离生活的玄思”,“哲学派别冲突的实质是什么”,“哲学都关注哪些重要问题”,“如何看待哲学的历史性与普遍性”,“哲学的学习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既是《通论》关注的问题,也是当时中国哲学界追问的问题。

  在生命体验与理论想象的融合中,孙正聿对上述问题给予了“个性化但却具有普遍性”的回答和探索,即以追问哲学本身为主线,以哲学史和当代哲学为背景,以“前提批判的解释原则”为方法论原则,系统地论述了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生活基础、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历史演进以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等等。正是在上述哲学追问和哲学反思中,孙正聿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内涵丰富的对“哲学”的理解: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哲学是“时代性的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哲学是“对时代性的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前提批判”;哲学不仅反映和表达了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而且塑造和引导了新的时代精神;作为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使自身成为“文明的活的灵魂”。

  以追问哲学本身为主旨,集中阐发作者对“哲学”的理解的《通论》,其“核心”体现为一个“通”字。追问哲学所形成的“通论哲学”,借用孙正聿先生话说,就是立意于“通”,“融通”古今中外哲学,“变通”各异其是的哲学观,“打通”哲学的理论空间,“开通”哲学的思想道路。在这个意义上,《通论》所“打通”的哲学的理论空间和思想道路就在于,它不是在“人云亦云”中直接将苏联哲学原理教科书所界定的“哲学”定义拿来就用或随意套用,而是在“到底怎么回事”的追问中,在对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即常识、宗教、艺术、科学与哲学的比较中来重新定义“哲学”;它不是局限于以某种(派)哲学来定义“哲学”,而是回归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在各异其是的哲学观的比较中、在哲学史的追溯中来定义“哲学”;它不是简单地将哲学视作人类思维思辨的产物,而是将其奠基于“人类生活”的大地,在透彻地分析“在”“真”“善”“美”“人”等问题中重新定义“哲学”;它不是将哲学教育变成“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而是强调哲学是引导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大学问,是“使人成为人”的大智慧,等等。

  孙正聿先生的哲学观

  如果说《通论》是以“教材”的形式讲述了孙正聿先生对哲学的理解,是一部“专著性的教材”,那么《哲学观研究》就是以“专题”的方式论述其对哲学的理解,因而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在这个意义上,《通论》就是“教材版”的《哲学观研究》,《哲学观研究》就是“学术版”的《通论》。作为“学术版”的《通论》,《哲学观研究》在打通哲学的理论空间和思想道路的基础上,反思了哲学的理论性质和社会功能。

  《哲学观研究》对哲学的理论性质和社会功能的反思,首先在于揭示了哲学与哲学观相互规定的哲学观。哲学观是关于哲学本身的观念或对哲学本身的理解。因此,在哲学研究中,哲学观问题就不是哲学中的“一个问题”,而是哲学中的“实质问题”和“根本问题”。《哲学观研究》在入手之处即认识到这一点并确认,哲学观问题不是外在而是内在于哲学研究之中,因此应该着重反思哲学与哲学观、哲学的自我理解与哲学家的哲学理念、哲学与世界观以及哲学的特性等问题。《哲学观研究》强调,哲学观构成哲学理论或哲学学说的“‘核心观念’‘根本观念’‘灵魂观念’,它决定着该种理论或学说的生命力,它构成该种哲学理论或学说与其他的哲学理论或学说的原则区别”。因此,任何一种哲学观或“哲学理念”,都形成于哲学家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的某个“聚焦点”上的,并形成三个方面的特征:(1)哲学观或“哲学理念”从来不是而且永远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2)哲学观或“哲学理念”从来不是而且永远不是主观任意的产物,而是具有人类的、时代的和民族的内容与形式,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实现哲学观的变革;(3)哲学理论的重大的或根本性的变革,总是集中地体现为“哲学理念”的更新。应该说,孙正聿先生对哲学观的上述理解是独特的、原创的,是根植于对“纵向”的哲学史的“历时态研究”和“横向”的哲学理论进行“同时态”探索的,是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对各种哲学学说所蕴含的哲学理念的精准把握。


本文标题:孙正聿:一位当代中国哲学家的学术人生
分享到: 更多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